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南新闻 > 正文

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企业展现活力

来源:大众日报 2015-01-30 02:0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孙先凯

1月14日,省文化厅在济南举办第二、三期“齐鲁非遗大讲堂”,来自全省17市文广新局的负责人和部分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参加,学习交流非遗保护经验。

山东非遗保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四个一”保护模式等措施被全国推广。截至目前,全省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153项,省级名录555项,市级名录2054项,县级名录7513项,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保护体系。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就非遗保护举行专题讲座时说:“山东省通过抢救性保护保护了一部分非遗的延续,通过人本性保护推进非遗传承机制建设,通过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持续性发展,这些措施和办法,也都有效推动着山东省非遗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果。”

抢救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2014年7月12日,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和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联合打造的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精彩亮相并首演成功,受到各界高度评价。然而其背后却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菏泽市大弦子戏专业剧团被撤销,这一珍稀濒危剧种在齐鲁大地销声匿迹40多年。2008年6月,由元明俗曲小令发展而来的大弦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长期没有专业剧团和演员,大弦子戏音乐唱腔、技艺找不到合适的人员学习继承,加之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大弦子戏的抢救和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大弦子戏非遗传承项目以现有山东梆子和枣梆两个专业剧团为依托,大胆尝试跨剧种‘依团代传\’,选调部分优秀青年演员和学员学唱大弦子戏,实施以培养骨干演员为主要内容的‘薪火\’工程。该模式有效破解了濒危剧种普遍存在的‘有剧种无剧团、有技艺无人传\’的传承危机。”李国琳介绍说,“‘依团代传\’传承模式荣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据统计,近年来,全省共普查各类线索110多万条,整理各类项目5万多项。依据历史文化价值高、生存状况濒危、传承难易程度列入四级名录体系。同时,抢救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全省共新增国家级、省级项目珍贵实物20870余件,图片39560余张,录音录像资料7700多小时。

引导、鼓励传承人

开展收徒传艺活动

“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洛书虽已87岁高龄,仍然坚持非遗传承工作。通过建立木版年画传习所,广收学徒传授技艺,培养年画制作各种专业人才30多人,其中还包括国外徒弟2人,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延续了香火。”李国琳在介绍山东省非遗传承的人本性保护时先讲了这样一个例子。

非遗传承人既是现有非遗项目的承载主体,也是非遗项目能够活下来、传下去的关键。据统计,山东省现有非遗国家级传承人60名,省级传承人324名,市级传承人1617名,县级传承人4339名。山东省引导、鼓励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活动。省有关部门与传承人签订《传承目标责任书》,要求每个代表性传承人至少收徒3名,并建立了考核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对常年未履行传承义务的,视情况给予警告,甚至取消代表性传承人资格。据李国琳介绍,目前,全省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履行传承职责,共收徒13470多名。

2008年至2009年,山东省对部分濒危项目、年老体弱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3万元的传习活动补助。自2010年开始,每年对每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6000元的传习活动补助。“这部分补助是传承活动补助,并非生活补贴。”李国琳强调说,“青岛等地的市财政也建立了对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补助制度,其他市、县也都通过提供传承场地、为传承人参展参演提供专项补贴等方式,对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扶持,取得显著成效。”

生产性保护助非遗持续发展

2014年10月11日至13日,第三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办。这是山东省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以生产性项目展示交易为主要内容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这三届非遗博览会上,山东省300多个生产性项目参展,交易额均超过400亿元。

滕州市在鲁班传说的非遗传承中发明了一个“小玩意”——“鲁班锁”。滕州市大学生村官李浩依托鲁班传说中鲁班为锻炼其子智力发明的“鲁班锁”,进行手工艺品的制作。“经过几年的发展,鲁班锁系列文化产品不仅成为滕州市特色旅游纪念品,还被当地政府部门选为特色文化礼品。这种生产性的传承取得了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收益。”滕州市文化馆馆长狄平山说。

“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对符合生产性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规律。”李国琳说,“这既能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活力,也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山东省文化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和《山东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先后制订出台,鼓励传承人按照文化传承规律进行生产性保护和衍生品开发。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39120多个,年营业收入197.47亿元,利税30.62亿元,从业人员265万余人。“这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李国琳说。

新闻推荐

创新实施综合型金融服务方式

□本报记者王红军从年中热播的《马向阳下乡记》,到年底热议的《老农民》,这些2014年在业内引起普遍关注的“鲁剧”,背后都有中国民生银行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的影子。目前,民生银行文...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企业展现活力)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