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在产学研深度合作上,各方还面临观念、资金以及成果归属等多方面的困扰。“产学研”合作,应先做大做强产业,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才有能力搞科研。科研投入巨大,山东省园区建设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本报记者蒋兴坤
本报通讯员李娜
学生参与企业科技研发
1月15日下午,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和武一直在和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开会,直到17点30分左右才结束。会后,吕和武又与部门负责人商谈了部分员工的工资变动情况。
人力资源政策是一个企业能否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的关键。对于一家以生产脱硫除尘成套设备为主的环保企业,吕和武期待着通过校企合作,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寻得企业发展良机。目前,集团与国家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起草和参与修订国家和山东省环保行业标准6项。吕和武介绍,集团现有科技人员85人,研发人员70余人,占到公司职工人数的20%以上。
“产学研合作,一直是企业和学校共同面对的问题。公司在聘请校内专家作企业顾问外,还通过招聘环保类专业的实习生,参与公司的工程,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这些实习生毕业后,大部分都进入公司工作。”吕和武说。
吕和武认为,虽然年轻学生的科研能力有限,但是通过鼓励他们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能够让他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树立起行业信心,对校企合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公司承担的2014年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关键技术“钢铁/火电行业烟气污染物协同处理超低排放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课题,许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济南市长清区经济局负责人介绍,长清大学科技园已进驻11所高校15万多师生。充足的人力资源,为企业探索合适的产学研结合之路奠定了基础。目前,长清区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和压力容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环境科学和机械自动化等专业的人才。探索一条适合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之路,尤其重要。
校企双方有“隔阂”
高校拥有众多专利技术等待转化,企业拥有资金和平台让实验室里的成果“落地”。可以说,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够迅速达成优势互补。但是,在深度合作上,校企存在着“隔阂”。
近期,山东省一家大型制药公司科研负责人曾对记者表示,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拥有总值超过2000万元的固定仪器设备,也聘请了校内专家顾问。但企业的核心技术还是靠企业的研究团队攻克,专家仅负责前期指导。该负责人认为,校企没有达成深度合作的一个原因是,双方对专利技术归属存在担忧。企业要拥有100%的专利权,专家不同意。为避免以后的纠纷,企业干脆“招兵买马”自己作科研。
高校有科研成果,企业有孵化平台,然而专利转化率不高。教育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10)》统计,中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5%。2013年底,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在“中国经济年会”上透露,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
山东某高校负责人在长清大学科技园2014年举办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发展论坛上表示,目前校企合作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对接上有很多困难,在科研资金来源、平台建设、成果归属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待破解的难题。
产学研结合应有序
“产学研结合,是有顺序的,应该以产业需求为中心的,企业是产学研合作机制的‘龙头\’,市场需求是产学研结合的‘牛鼻子\’。”谈到此时,身为济南市人大代表的吕和武情绪有些激动。他说,“产学研”,顾名思义,先把产业做大做强之后,才有实力进行校企合作,搞科技研发。企业盲目提出产学研,要么研究出来的成果很难保证技术上的领先,要么浪费钱财,徒留“产学研”的虚名。
有效果的科技研发,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吕和武举了一个例子,一个销售收入达到1000万元的企业,如果拿出5%收入投入科技研发,那么仅有50万元,甚至无法建设一个领先的科研平台。
产学研结合,需要借助外力。各个产业园区,是节省企业开支的“捷径”。
济南创新谷孵化器是2014年山东省重点建设的项目。该项目致力于打造成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和新兴产业聚集区。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资本运作、人力资源、技术合作等多方面服务。
“产学研合作要发挥长清大学科技园驻地优势,鼓励企业创建各级技术(工程)中心,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充分用好用足财政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建研发机构,开展技术攻关,增强联合创新能力。”长清区经信局负责人说。
新闻推荐
□叶兆信行程万里益无穷冯先生是“读万卷书”的自觉践行者,又是“行万里路”的严谨笃学人。他多次带我外出游历考察,行程达数万里。他说,行路少了,局促于一隅,见闻隘陋,如吴牛之喘月,蜀犬...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