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南新闻 > 正文

道德之光温暖二〇一五

来源:济南日报 2015-01-06 16:46   https://www.yybnet.net/

奔波,忙碌。

2014年,更多的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坚守,为人生长路中留下一段记忆。

坚持,奋斗。

2015,普通人怀揣梦想,他们愿意为此努力拼搏。

连日来,记者走进4个普通家庭,去感受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他们用一种心存善念的坚韧,传递着生活中的温暖。新年伊始,他们怀揣着各自的期盼,诉说着心中的愿望。

我们也将通过《区县周刊》这个平台,持续聚焦身边的温暖、平凡的大爱。滚滚暖流,也必将描绘出普通人并不普通的人生轨迹。

2015,迎着冬日暖阳,再出发。开版的

挥手作别2014年,我们共同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15年。

新的一年,我们每周将开辟4个版的《区县周刊》。十几名优秀记者,将用最细致的观察、最深刻的体验、最真挚的笔墨,去记录身边普通的人、鲜活的事。

无论你是一名上班族、一名创业者、一名忙于学业的学生,还是一位披星戴月的环卫工,你的微笑、你的牢骚,你的悲伤、你的欢乐,我们都在乎。

在忙碌的节奏中,我们祝福所有的出发,也迎接所有的到达。无论你是否留意,我们一直在你身边,用心灵去感受你的喜怒哀乐。

你的幸福感,就是我们的成就感。我们知道你要让遥远不再遥不可及,我们知道你要让期待变成满心欢喜,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能为你做得更多。

《区县周刊》这块阵地,满满当当地留给你,留给每一个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普通人。

每周,我们在这里,与你不见不散。

“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融入社会大家庭”

1月初的济南,连日来的好天气。冬日暖阳裹在身上,有种暖意,但我的心中却很是忐忑。

站在小区的门口,我在等一个人,济南市第一位残疾人志愿者张一平。阔别多年,她如今已经是一个3岁女孩的母亲。

从事记者行业十余年,从未有一次采访像今天这样充满了犹疑。因为采访对象是一个患有先天性小脑瘫痪、直到6岁才勉强能够站立、被医生认定生命只有18年的残疾人。唯恐话语锋利,触痛她多年来一点一滴养成的自信和对一个美满的三口之家的不敬。

我拿出本子上列的采访提纲,悄悄地撕掉,心里打定主意,只听她说。

8点20分,独自送完孩子上幼儿园的张一平从公交车站下车,远远看见记者就亮出了温暖而自信的笑容。

这个笑容是我所熟悉的,从2004年12月5日注册成为济南市第一位残疾人志愿者,到2007考入六里山街道办事处残联做“一专两员”,到2007年12月成立“一平博爱工作站”,到2010年5月步入婚姻殿堂,再到这个寒风凛冽却又阳光明媚的早晨,她的笑容从未改变。

和张一平肩并肩,走进她温暖的家。“像我这样走路费劲的还在大街上逛荡的残疾人,你见过第二个吗?”张一平边开门锁边和记者开起了玩笑。

一进门是客厅,茶几上还有半盘张一平早晨为女儿孙懿瑶做的水果沙拉,窗台上摆放着一大颗手工串珠的发财树,窗户上贴着圣诞老人和雪花的玻璃贴。

手工串珠是张一平的专长。2007年12月,为了自食其力,25岁的张一平和几位残疾朋友学会了串珠工艺。六里山街道办事处为张一平提供十几平方米的房子,成立“一平博爱工作站”,增强了她的自信心。共青团市中区委对张一平持续不断的“爱心志愿”服务,也让她找到了家的依靠。

工作站成立至今,已经培训上千人次的残疾人加盟,他们加工制作的手工艺品,在济南部分商店和淘宝网上都有销售点。

“手工艺品从最初的1元加工费,到如今的上百元,很多残疾人都能挣出自己的生活费。”张一平说,“赚钱并不是主要目的,很多残疾人不能正确对待自身缺陷,往往陷入悲观自闭的误区。带领大家创业的目的,除了自食其力外,最重要的是帮助大家树立生活信心,融入到社会中去。”

在客厅沙发的对面,记者注意到一个用鹅卵石堆砌的池子,里面装着一些玩具。“失败了。原本想做一个小鱼塘,总是渗水。”张一平露出腼腆的笑容和记者说,“现在那成了女儿的储物柜。”

说起女儿,张一平有了更多的感悟。当记者看着她手机里女儿为她跳舞的视频时,张一平指着窗户说:“你看到那个窗户了吗,孙懿瑶常常趴在那里向外看,看着别的小朋友在外面玩,再回头看着我,却不说话。我知道,她知道我的腿脚不灵便,那时我心里难受极了。”

“从那一刻起,我也豁出去了。别人可以带着孩子出去玩、上街、逛超市,我也行。大不了我慢一点,多花些时间。”张一平说,“孩子她爸有自己的工作,我理解男人要有自己的事业,有事业才有尊严。我就经常自己带着孩子出去。”

在张一平的努力下,她的女儿比同龄的孩子更加自立。孙懿瑶一岁就能自己吃饭,两岁已经会刷碗,如今三岁多了,幼儿园放学后经常陪着妈妈走访残疾人家庭,如同一个小助理,给了张一平内心深处最坚强的支撑。

“有了自信就没有困难。”说到这,张一平又回到了自己“一专两员”的工作岗位上,“很多身患残疾的孩子,父母都不敢多说话,怕伤了自尊心。那我就去说,‘你们有我的残疾严重吗?如果没有,请勇敢地走出来。\’”

张一平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残疾人的出口越来越多,社会并没有残疾人所想象的那么难以融入。有时候恰恰相反,是我们自己封闭了自己。要主动走出去,让社会了解我们、接纳我们。”

“现在女儿上了幼儿园,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干自己的事业。脚踏实地。今年,哪怕只帮助一个残疾人走出心中的阴影,完全融入社会,那今年就是成功的。”张一平说。

2015年的日历已经悄悄地打开了第一页,对于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张一平有着很简单的愿望:平安、快乐,全家都Hold住。

走出张一平的家,楼道里还有随身带出的热气,阳光从窗户打进来,这个冬天,真的不太冷。 (本报记者 王立冰)

“生活在继续,爱心奉献不会停止”

2014年12月31日,和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不一样,虽然太阳高照,风却出奇得大。早上9点,记者迎着寒风走在房泽秋每天必经的路上,想象着她每天上班的状态。现在房泽秋的心里应该是满满的怀念吧!

在二爷爷李玉柱去世之前,房泽秋每天早上都是6点多起床,自己洗漱后来到李玉柱的床前给他穿衣,因为老人已瘫痪在床不能活动,给老人洗脸的时候房泽秋会把毛巾浸湿再仔细擦拭。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房泽秋重复了37年。

9点40分,记者在黄台家居广场二楼见到了房泽秋。

再见房泽秋,似乎时光并没在她的脸上留下过多的痕迹,只能从她的瘦巴巴的手上隐约看出这37年的操劳。“到现在也不相信二爷爷就这么走了”,距离2014年12月24日李玉柱去世已有7天,房泽秋谈起那天未能见上李玉柱最后一面还会抽泣,“现在每天晚上差不多隔一个小时就要醒一次,老觉得二爷爷会‘云啊云啊\’地叫我。”

这是房泽秋第一天来这里上班,“老板刚搬过来”。记者无法想象是怎样的力量支撑着她一年365天几乎每天奔波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尤其是家里还有一个近百岁高龄的老人。“牵挂,每天出门都会挂着老人,在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二爷爷\’和我们早就成了一家人。”为了不让房泽秋睹物思人,儿子于霄宁将李玉柱的床搬进了地下室。原本两人的屋子,只剩下房泽秋一个。

现在,李玉柱安详离世,已让房泽秋“照顾老人一生”的诺言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生活还要继续,爱心也要继续。

“现在孙子哼哼还太小,离不开他妈妈,等他上幼儿园了,我就‘退休\’,回家安心照顾孙子。”面对着亲人永别的伤痛,房泽秋像过去一样乐观。“自己有时间也会多参与一些社区的活动,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毕竟这么多年给了我太多的帮助。”

采访的最后,房泽秋要求记者给家具照几张照片,“我发微信朋友圈,给自己的老板打打广告,手机拍出来的不好看。”顶灯的光打在房泽秋的脸上,她的笑容明媚依然,就像新年的新生活一样美好。

(本报记者 黄佳杰)

“愿婆婆健康长寿,每天都乐乐呵呵”

宋连礼的家很小,客厅里站上五六个人几乎满了,但这个家却很温暖。

在王官庄街道四区第一社区,几乎没有人不熟悉这个温暖的家庭。周围居民都认识她,照顾小脑萎缩、双耳失聪婆婆7年如一日的好儿媳宋连礼。

7年前,宋连礼大伯哥去世。78岁的婆婆难以承受大儿子离世的沉重打击,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宋连礼和丈夫商量,把婆婆接到了自己的家中。“婆婆脑子已经不太好使了,每天晚上都不太睡觉,还经常梦游、喊叫。”宋连礼告诉记者,“为了照顾好婆婆,我和丈夫像看孩子一样,一个前半夜,一个后半夜,轮流看护老人。”

这样的日子,短时间内可能有很多人做得到,但7年如一日,7年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着实不易。老人24小时离不开人,宋连礼夫妻俩只能选择打零工,这样时间自由度比较高,方便照顾老人,而夫妻俩的收入随之大幅减少,生活拮据。

俗话说,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在宋连礼的家,再难也没有难为老人。每天清晨,宋连礼给婆婆梳头、洗脸、刷牙、烹饪早餐。夫妻俩经常吃白菜炖豆腐,而给老人的却是松软的蛋糕、新鲜的牛奶。

“谁都有父母,谁都有老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女儿,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宋连礼说,“孝敬老人、照顾丈夫、疼爱女儿,让全家人快乐,我才觉得踏实、幸福。”

宋连礼住的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筒子楼,尚未实现集中供热。烧蜂窝煤取暖,对老人来说很不安全。“女儿专门找人给家里安了壁挂炉,现在屋里很暖和了,婆婆也待得更舒服了。”宋连礼说,“你看,这日子慢慢地就好起来了。”

临别前,宋连礼说她自己也没什么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婆婆能健康,趁着自己身体还硬朗多伺候她几年。“再有就是希望能多挣点钱,给婆婆多买点好吃的。”说到这,宋连礼腼腆地笑了。

(本报记者 王立冰)

“92个‘爸妈\’健康快乐,一个都不能少”

她身上的名号有很多,有人叫她主任,有人叫她院长……更多的人叫她一个非常特别的称呼——“闺女”。她叫宋烟霞,是历下老年公寓92位老人的“闺女”。

2014年12月30日上午9点,记者走进泺河小区内的历下区老年公寓,大门正对着的假山上冒着汩汩清泉,假山后面的长凳上坐着几个晒太阳的老人,安静得想让人把时间留住。

走进一楼食堂,宋烟霞连忙停下手中的活,“不好意思啊,正在准备中午的饭菜呢。”从2006年开始负责历下区老年公寓以来,她生活的重点就是这些高龄、患病、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

宋烟霞的办公室窗户朝东,每天早上拉开窗帘就能享受到暖暖的阳光。可9年来,她从没在电脑前舒服地久坐。因为从7点到公寓开始,她就要挨个给老人们打招呼,9点就开始准

备中午的饭菜。

靠着南墙的是一个长沙发,沙发上整齐地叠着一床薄薄的被子,“如果有老人不舒服,晚上我就得在这里住,护工也有主心骨。”在沙发上一抬头,就能看到北墙上挂着的监控画面,“一共有21个摄像头,几乎能看到公寓的每个角落。虽然不能说365天,天天在这里,但也差不多。”

尤其是春节,很多老人不回家过年,或者只是回家吃顿年夜饭就回来,“所以,每年除夕我都要在这里陪他们吃完年夜饭再走,年初一早上再带着所有的员工一起拜年。”

有人说,时间像一把尺子,丈量着一个人前行的脚步。9年的时间并没有让宋烟霞感到厌倦,反而让她用更加炽热的爱心呵护和温暖老人们的晚年。

一个月前,刚刚入冬,78岁的荣长浦老人专门剪了一份关于冬季养生的剪报,“你可千万别倒下,你要倒下我们可怎么办?”就是这么薄薄的一张纸,现在说起来宋烟霞依然会忍不住流下眼泪。多年的付出换回这么一句慰问对宋烟霞来说已足够。

正说着话,护工小苏推门进屋,“院长,西楼的赵阿姨非要给你一个柚子,我说什么都不听,也听不懂她说话,你赶紧去看看吧。”宋烟霞赶紧起身,“我得去看看,她是脑溢血后遗症,说话不清楚,不然要发脾气啦。”话是这么说,但记者仍然从她的笑容中发现了一丝骄傲。

采访最后,宋烟霞聊起了新年的愿望。“第一个就是希望所有的老人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快乐!”其次就是要把三栋楼都改造成双楼梯的,东关街道安监科的工作人员已经来考察过了,很快就可以开工。

其实,除此以外,宋烟霞还有自己的“小九九”。她指着院子西南角悄悄地告诉记者,“我准备把硬化路面刨开,给那些能自理的老人弄一块‘自留地\’,种些瓜菜,让老人们回归田园。” (本报记者 黄佳杰)

新闻推荐

出狱半年犯旧恶入室盗窃啥都搬一盗贼疯狂盗窃再次落网

本报1月6日讯(记者 韩磊 见习记者 侯月)曾因盗窃被判刑5次、半年前刚刑满释放的边某不思悔改,流窜于济南长清五峰、平安、归德及德州齐河等偏远农村地区,“搬家式”入室盗窃30余起。近日,犯罪嫌疑...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道德之光温暖二〇一五)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