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演出的吕剧《拾玉镯》。□本报记者于国鹏
李娟,垦利县文化活动中心(原垦利县吕剧团)青年演员,2011年参加了山东省地方戏青年演员培训班;2014年,参加了在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山东省戏曲主要演员培训班,以全优成绩结业。
3月11日,李娟跟着垦利县文化活动中心的演出团队,送戏下乡来到卞家村。这支队伍,就是原来的垦利县吕剧团,县里水平最高的专业剧团。当天,在村里演出两场,上下午各一场。上午演的是《王小赶脚》,下午是《借年》,李娟分别饰演二姑娘、爱姐。
不经意学了吕剧
因为爸爸妈妈都在剧团工作,李娟自幼受熏陶,喜欢唱歌、跳舞。2000年,她与比自己大两岁的姐姐李娜一块考入烟台艺术学校,开始专业的吕剧学习。
李娟说,说起考艺校还有一个特别的小故事。当时,她的家就住在垦利县吕剧团。烟台艺校的老师到垦利招生时,招生地点就设在剧团内。“那天我放学回家,妈妈让我去找爸爸,家里要买醋,我就去了剧团,到了办公室,我推开门,问:请问我爸爸在吗?抬眼一看屋里坐的人都不认识,我赶紧关上门走了。谁知就是这一句话,被艺校的招生老师相中了。这位老师就问:这小姑娘是谁?嗓音还挺好听,是块唱吕剧的料!旁边吕剧团的导演就介绍了一下我的情况,老师们便说:明天也让她考考吧。”
这一考,她顺利地考进了烟台艺校。李娟回忆,其实当时最大的梦想还是当老师,但是父母和亲戚们都想让她去学戏,也就服从了大人的想法。
事实上,刚开始学戏并不是太顺利。李娟表示,自己属于慢热型的,刚进艺校声音正处于倒仓期,而且吕剧老一辈传下来的就是大本嗓,“我唱起来最大的感觉就是声嘶力竭,而且高音总是不够调,专业老师也就不觉得我是一个好苗子。“
但是,一次比赛,让老师们一下子改变了看法。这是首届中国青少年艺术新人大赛。李娟首先参加的是烟台赛区比赛,因为评委都是自己的老师,可能出于平时的印象,她只拿了个三等奖。但是,这个成绩让她有资格到济南参加省里的比赛。没有任何思想包袱的李娟轻装上阵,结果拿到了连自己都不太敢相信的成绩,她获得了吕剧组的金奖、曲组的银奖,从而夺得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这也是当时同学中唯一的一个。后来,李娟不负重望,一举夺得了首届中国青少年艺术新人大赛全国总赛区优秀新人奖。
回忆起烟台艺校的那段生活,李娟说,因为年龄比别人都小,在学戏过程中有些吃力,经常会发生些小事故,磕伤、烫伤、扭伤是家常便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练习“走抢背“,老师刚夸了她动作漂亮,自己还正在兴奋中,忽然感觉身子撞了下去,后来才知道引起了骨错位。”
窍门就是一层窗户纸
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对此,李娟深有感触。
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其中,唱为先。李娟的嗓音很有特点,虽然好听,但是不吃调。在李娟看来,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可真是很麻烦。艺校开着唱念课、发声课,唱念课就是大本嗓,高音时二本嗓,是老一辈艺人传下来的,唱出来声音宏亮。李娟说:“可是当时就是不开窍,高音上不去。“
后来,在发声课上,老师王廷军很轻松地就帮李娟解决了这个问题。王老师告诉她,大本嗓就相当于声乐界的真声,二本嗓就相当于声乐界的假声带真声,不费力气,而且声音传递的非常远。李娟说,直到现在,老师的这些教学内容,自己还在受益,“可是,当时我实在是不理解,本嗓、假声,一听就头痛。其实,这就是一层窗户纸。“
化妆演唱不容一丝懈怠
从艺校毕业考入垦利县吕剧团后,李娟认真参加剧团分配的演出任务。印象最深的,还是常年坚持送戏下乡。
亲自下乡演出,才算真正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就拿化妆来说,对于女孩子而言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情,小时候看剧团里的演员们化妆,一个个那么漂亮,“羡慕的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当了演员后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五色的油彩往脸上第一次画,真是漂亮啊!可是卸妆真是一个难题,卸完之后过敏,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你想,正逢花季,满脸过敏的小豆豆,第二天还要继续往脸上一层、一层的画,皮肤严重受损。这绝对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好在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李娟说,经过不断学习探索,目前已经能用现代化妆品结合油彩,画出与戏曲古装一样的效果,而且不伤皮肤,这个已经在我们团里推广开来,效果不错。
下乡演出,一些特别的经历,也能让人明白更多的道理。李娟说,有一次在垦利县后苟村演出,不知是因为事先没做好宣传,村民都不知晓,还是因为演出时间不合适,遇到了一次令人尴尬的冷场。我们台上有四个人在演出,台下就一个人和一只狗在看戏。下场后,我郁闷了一天,泪水在眼里直转。感到难以接受,问剧团的老前辈,这样怎么还演?这位老演员告诉她:演员就是演给观众看的,给观众讲故事,传播正能量,台下一个也是观众,满堂也是观众,只要有观众,就要认真演。这一次对话,让她感触颇多,从此以后,她就坚持,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一丝不苟,唱腔上、身段上、化妆上不容一丝怠慢。
高级研修班里获益匪浅
在剧团里,李娟好学。“戏听百遍,韵味自见”,她坚持从光碟上、电脑上,琢磨老一辈吕剧艺人表演的味道。还请团里的琴师孙书亮、作曲的扬琴老师刘俊亮等,帮助她纠正音准,这让她不断获得提升。剧团领导刘永明还让她兼任剧团信息员,“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我又学习了很多戏曲知识,这也是一个提高。”
此外,她自己到高校进修,还先后参加了两次省里举办的高级研修班,也都收获颇多。作为“2011年全省地方戏青年演员培训班”的一员,她参加了集体拜师活动,郎咸芬、李岱江、黄遵宪、霍俊萍、章兰、张桂元等山东省地方戏表演艺术名家,担当培训班青年演员的导师。“通过这次学习,我懂得了吕剧要多借鉴学习兄弟剧种的长处,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
2014年,她又被选拔参加了省文化厅委托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山东省戏曲主要演员高级研修班,得到了多位名师指点。李娟说,这次学习,让自己更是受益匪浅。范逸娟老师教的是京剧《卖水》身段,李娟正好也是主攻花旦。在李娟看来,范逸娟老师表演的《卖水》,“每一个音符都不会浪费掉”,动作“精、准、快”,印象最深的“如此待我表来”后边的一段行弦,先是音乐中伴上手腕的灵巧,手绢与扇子在手中灵活地甩动,后边在戏曲身段中吸收了舞蹈的提、沉动作,“美得让人不敢眨眼”,“仅那个甩手绢与扇子的动作,我就反复练习了三天。”
这些学习也带来了很多启发。李娟说,看了范老师的示范表演,更深刻地体会到表演中融合、创新的艺术魅力。参加完研修班后,她结合老师所讲的知识,把自己所演的戏,把每一段的唱腔、行弦,举一反三地重新归整了一下,有的地方进行了小小的改变,效果确实不错。比如,吕剧《王小赶脚》中二姑娘的扇子功,特别是“说济南,到济南”那一段,可以充分借鉴《卖水》的表演,再运用舞蹈中的气息,发现唱腔也比以前舒服了很多。
新闻推荐
□记者高晓雷报道本报济南讯日前,省旅游局发布《关于组织山东省2015年第一次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工作的通知》,揭开本年度第一次导游资格考试序幕。据了解,考试报名时间自3月16日持...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