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单青
通讯员黄莎莎报道
本报济南讯“每年这个时候病人数量都是猛增,到处人挤人!”2月25日,春节后上班首日,山东省立医院就迎来了一场“大考”。该院门诊部主任刘静表示,节后省城各大医院均迎来了患者就诊高峰,在呼吁理性分级错时就诊的同时,也考验着医院的管理智慧。
当日清晨6点41分,该院呼吸内科护士站就开始了分诊工作。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建平于7点31分接诊了第一位患者。“一上午看了五六十个病人,看到中午12点多。”王建平在诊室吃了几口医院提供的盒饭,顾不上休息,下午1点23分提前接诊。同往年一样,为迎接就诊高峰,该院各科护士站和结算、药房窗口全部提早至7:00分诊,大多数医生提前开诊、延长接诊时间,诊室全部开放。16位导医志愿者清晨6点就来到自助挂号机旁,引导患者自助服务。
谈及去年春节后日门诊量9301人次的“峰值”,刘静仍感“后怕”。“原设计接诊能力3000人次的老门诊楼,实际服务人数已经超出两倍多。一人看病带上俩家属,就是近三万人在医院流动,十分拥堵,步履难行。”说起医院的现状,刘静皱眉不展,她说,“每平米超过7个人,就可能有发生踩踏的风险。”而每年春节后上班首日和节后第一个周一,患者就诊量都会突增。
刘静表示,“今年节后门诊量将只增不减,医院必须做更全面的预案。”她介绍,除了候诊,患者作各项检查也会花费较多时间。为此,超声科等辅助科室也提早到7点30分接诊。就诊高峰期,9个采血窗口排队人数较多时,医院又新增2个临时采血处。刘静介绍,该院还将一部分功能相似的部门进行整合,减少病人重复跑腿。“去年孕产妇作B超、唐氏筛查等检查,有时需要几个地方、两座楼来回跑,今年全部放在一起,提供产前诊断一站式服务。”
受“过年不就医”的观念以及春节饮食、劳累、车祸损伤等问题的影响,呼吸、消化、骨科、妇产科、儿科等成为节后就医需求量较大的科室。“为及时满足需求,原则上专家不限号。”刘静说,这些科室尤其需要延迟下班时间或增加连班人员,并排好二线听班人员及时调配。根据门诊流量统计,3月2日早8点前,该院就已接诊近800名患者。
与此同时,该院分时段预约、自动化药房、视频实时监控系统、手机客户端等既有信息化手段全程配合。“通过视频系统监测人流量,及时疏导之余,协调急诊科力量,分流部分病人到急诊就诊。”同时,该院将“预摆药”流程与“自动化药房管理系统”无缝衔接,患者取药时间已经缩短为平均5分钟左右。
刘静介绍,自去年5月“掌上省医”手机客户端上线以来,注册会员量已达12852人,每天使用手机预约就诊的患者已达到200余人次。“相较于去年春节,这些新兴的信息化手段也打通了各个就诊环节,今年的节后高峰期接诊效率有所提高,秩序较往年也有了改观。”刘静说。
据了解,今年省立医院节后门诊量再次“刷新记录”。2月25日(节后首日)该院中心院区门诊量就达到9838人次,加上东院区门诊量则突破10000人次;3月2日(节后第一个周一)该院中心院区门诊量高达10361人次,加上东院区总门诊量达12999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
“总体来看,许多患者仍倾向扎堆前往大医院,病源群相对固定,今年就诊量与往年相差不大、仍居高不下,但值得欣慰的是接诊首日,没有一例医疗纠纷发生。”刘静表示,节后的就诊高峰倒逼医院管理方式的转变。她认为,现有的局促条件下,在呼吁分级诊疗的同时,必须让“挤成疙瘩”的患者,在各个就医环节流动起来,结合省时便捷的信息化手段、管理手段,缓解高峰期集中就医的压力。
新闻推荐
图为佘彦荣在进行验血体检.。□本报通讯员张玉芹李焕然2月16日9时,已经在济南山东省立医院连续4天注射动员剂的佘彦荣躺在床上,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而远在北京的病房里,4...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