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七年之后,上证综指8日盘中突破4000点整数位,成为本轮牛市中的又一“标志性时点”。自3月17日再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之后,A股成交总量稳居于万亿元量级,4月8日更创下15544亿元的历史“天量”。
在经济增速“换挡”的背景下,中国股市依赖流动性持续宽松、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快步走高,但同时也难免遭遇泡沫的质疑。股市做多情绪爆发下的“改革牛”,能否成为期待中的可持续“健康牛”?
沪指再触4000点
8日,沪深股市走出先抑后扬行情。午后沪指震荡上行,摸高4000.22点的全天高点,最终以3994.81点温和收升 。这也是时隔七年之后,沪指再度触碰4000点心理关口。
去年11月下旬央行降息 ,曾推动A股快速拉升。从2500点下方起步,上证综指用了短短11个交易日冲上了3000点整数位 。进入2015年之后,一度经历震荡调整的A股自3月中旬再度发力,出现相似的“快跑”行情。以收盘点位计算,沪指最近一个月累计涨幅高达23.25%。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3月23日至27日,两市新增股票开户数高达166.92万户,连续创出单周历史新高。按此计算,3月以来共有逾400万户新股民加盟A股。
4月1日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网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证券保证金共计净流入4721亿元,而前月为净流出334亿元。
更多信息透露着市场情绪的高涨。在新增基金账户数以83.58万户创下近八年单周新高的同时,基金公司、券商资管和私募们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权益类产品的发行速度,其中公募基金市场时隔多年之后再度迎来百亿级偏股型基金的亮相。
另据统计,截至4月7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高达15765亿元,投资者“借钱炒股”的热情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沪指重上4000点的同时,A股正面临年内单周解禁规模第二峰值,以及未来一周28只新股集中申购的考验。对此,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场外资金入场意愿强烈的背景下 ,扩容可能只会带来市场的短期震荡。
政策红利释放催生“改革牛”
如果说场外资金的加速流入是推动沪指重回4000点的直接因素,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带来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则是引领A股持续放量走高的深层次动力。
杨德龙表示,从政府制定的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来看,2015年不会有“强刺激”出台。但种种迹象表明,今年政府将继续重视改革转型、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而不片面追求增长速度。
“以国企改革、土地改革、国防改革为代表,政府主导的一系列改革将给经济结构带来深层次的改变,同时创造出众多的投资机会。”杨德龙说,从这个角度而言,“改革牛”行情有望贯穿全年。
最近的一个月内,多领域改革举措密集出台,从“互联网+”行动计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财政部下达万亿元地方存量债务置换债券额度,从“一带一路”框架性文件出台,到信贷资产证券化注册制开闸,从存款保险制度落地,到楼市调控政策放松……接踵而至的新政策为A股营造着焦点和热点。
在“改革牛”轮廓日渐清晰的同时,经济增速放缓对于股市的影响也在逐渐淡化。从基本面到资金面,再到政策面,三大驱动因素的全面向好,最终推动沪指上探4000点。
“改革牛”期待成“健康牛”
股指大幅上行的同时,关于股市“泡沫”的争议也随之而来。8日当天,沪指盘中振幅达到近百点,创业板盘中一度暴跌逾4%,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多空分歧的加大。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援引统计数据说,若合并市盈率为负的股票,共有43%的股票超过100倍,半数股票超过83倍,七成股票超过51倍。“诸多迹象表明,A股风险已大幅出现,且越往上涨,风险越大而不是越小。”李大霄说。
在部分业内人士提示投资者关注短期风险的同时,还有些机构则不以为然。国信证券甚至表示“放弃对短期点位的预测,享受流动性泡沫”。
对于A股这一亚太地区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究竟多少倍的估值算是“合理区间”?或许没有哪一位经济学家能给出标准答案。不过,无视市盈率等衡量投资价值的指标,而去追求“市梦率”甚至“市胆率”,显然不是一个健康发展的股市所应该具有的特征。
此外,本轮牛市以流动性放松、居民储蓄快速转移为背景。但从实际情况看,两度降息并未带来企业融资成本的有效降低。而在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仍待推进的背景下,A股也尚难以真正承担起合理引导社会资金,通过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支持实体经济的重任。
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表示,一个“健康的牛市”至少要符合三个特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股市自身基本面的支持;行情的上涨不存在功利性;牛市行情的发展和终结不会给股市带来太大的损害。
对于火热的A股而言,跟随全面深化改革的脚步加快自身改革,建立起注重价值和回报且公平高效的市场体系,从而真正实现配置资源和发现价格的功能,仍是其从“改革牛”步入“健康牛”的必由之路。据新华社
政策春风下楼市能暖多久?
经历了寒冬的楼市,在一系列政策春风的吹拂下,恢复了些许暖意。尽管国家统计局尚未公布3月份的楼市数据,但从市场反应以及市场机构发布的数据来看,部分城市商品房交易量企稳回升,改善性需求入市积极性提高。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调整期,去库存的压力犹存,在这样的背景下 ,楼市暖意能持续多久?
政策春风吹暖楼市
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首套房贷款比例不低于四成;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明确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此前,国土资源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文,要求优化住房及土地供应结构。再加上2月底央行降息的作用持续发酵,楼市一片暖意。
一线城市表现明显。根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3月北京市二手住宅共成交量环比上升17%,同比增加13.5%。
部分二线城市也迎来开门红。据济南市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济南新建商品房成交量为197.3万平方米、17353套 ,同比上涨70.5%和63.5%。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购房者入市积极性提高,但是并未出现明显的恐慌性入市情绪。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分析师张旭说:“与以往相比,此轮调整买卖双方相对更为理性。”
去库存压力犹存
房地产市场的差异性特征,决定了一部分城市的回暖,并不能减弱另一部分城市高库存的“寒意”。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调整期,截至2月末,全国住宅待售面积4217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4%。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我国房地产市场已从总体偏紧进入到阶段性的总体偏松、部分区域过剩的状态。
房地产市场差异化明显,特别是在当前,楼市分化加剧,政策更应体现分类指导、因地施策,避免房地产政策“一刀切”。
此轮楼市新政策旨在“稳定住房消费”,“分类指导、因地施策”政策指向也十分明显。仔细研读,字里行间透露出决策者的“审慎”。
在放宽首付比例的同时,提出“在国家统一信贷政策基础上,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确定辖内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在允许调整土地用途上,设置前提条件即“房地产供应明显偏多或在建房地产用地规模过大的市、县”。
“春江水暖鸭先知”。与政府相比,开发商对于市场更为敏感,往往比政策先走一步。
比如此次用地供应政策调整中,在一定前提下,“允许房地产开发企业适当调整套型结构”。事实上,在一些三线四线城市,面对市场过剩,过度追求大户型的开发商,已将房型改造成瞄准首次置业人群的小户型,加快了销售进度。
根据以往经验,楼市新政策能否落地生根,发挥应有作用,还有待观察。特别是国家层面政策出台后,如何因地制宜,出台更切合地方实际的细则,是对地方政府的严峻考验。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女儿不在了,留着钱我良心过不去小萌妍爸爸将剩余50多万善款分别捐给四个家庭
◎对话盛维佳别人比我更需要这些钱记者:你为什么要把钱捐出去?盛维佳:现在别人比我更需要这笔...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