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日,山东大学-历城区产学研联合办公室组建完毕,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全市首个地方政府与院校合作搭建的科技创新平台。
该联合办公室的组建将促进山东大学专家与历城区相关企业进行项目和技术的深入对接,促进山东大学科研成果与该区产业结合,从而加快历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步伐。
这是历城区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历城区委书记李胜利表示,近年来,历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政策的“杠杆”作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创新合力,依托科技创新驱动,全区经济实现加速跨越发展。
科技创新“变现”激发高新技术产业活力
在历城区,科技创新可以“变现”。
2014年,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毛皮动物疫苗等项目研发、建设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共获历城区80余万元“科技创新券”奖励。
“科技创新券”是历城区为科技创新项目发放的“有价证券”,在全市是首例,面额有1万元、5万元、10万元、100万元等,由该区无偿提供给有创新计划的企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载体。领到创新券的单位在完成科技创新投入后,经政府成立的评审小组审核通过,由财政部门兑现券面奖金。
“‘科技创新券\’对企业创新是一种激励,促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蕾表示。
不仅如此,该区创新券管理机构的专家团队在参与企业创新项目的审核、评定时,还为企业等创新主体提供政策性服务,解决各种难题。同时,企业得到创新券资金奖励后,既能找补旧项目资金缺口,也可作为新研项目的启动资金,“科技创新券”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一股“活水”。
“目前,历城区已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成立区级创新基金,将创新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用财政的小资金撬动全社会创新的大投入,保持科技创新的旺盛活力。”历城区区长吴承丙表示。
搭建产学研“大平台”力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这套控制系统是2012年在科技局立项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深受市场青睐。”济南森峰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峰西指着一台“金属非金属混合激光切割机”对记者说,“这项技术,就是我们与山大产学研合作后结出的‘硕果\’。”
一边是企业创新需求,一边是科研院校的智力资源,历城区积极为企业与院校“牵线做媒”,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截至目前,辖区内已有100多家企业与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等8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全区年技术成交额超过4亿元,多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在该区搭建的平台上实现转化。
今年,历城区又进一步扩大了产学研结合平台,组建山东大学-历城区产学研联合办公室,固定办公场所,互派人员交叉任职,促进从创新到转化的无缝对接。
“这只是开始,今后合作办公室会扩大规模,更多的科研院所将在这里展示科研新技术,企业到这里自由选择项目。”历城区科技局局长李富刚介绍说。据悉,该区计划到2018年,建立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建立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示范基地15个,年开发新产品突破100项。
装备技术创新“新引擎”工业大区实现完美蝶变
作为济南的老产业基地,历城区从钢铁、机械、冶金,到纺织、能源等领域曾一度独领风骚,但传统工业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已“风光不再”。
如今,依靠科技创新的驱动,该区引导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创新,促其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为该区争当全市跨越发展增长极装备了“新引擎”。
目前历城区已形成以力诺为龙头的新能源技术,以采埃孚、济南重工等为龙头的先进制造技术,以齐鲁制药、力诺制药等为龙头的生物技术,以富骅电子、宝世达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技术,打造出具有历城特色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如今的历城区,科技创新早已不是规划蓝图上的豪言壮语,创新已走进企业、融入经济、驱动发展,成为助推经济巨舰前进的强大引擎。截至目前,历城区已累计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3家,有效期内62家,前三季度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1亿元,同比增长17.32%,今年以来全区共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5000余万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及巨大的资金支持。该区也在2001年至2012年,连续六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本报记者 李小梦 通讯员 张鹏)
新闻推荐
济南中院公布2014年十大知识产权案件“山东康明斯”败给了“美国康明斯”
23日上午,济南中院公布了2014年十大知识产权案件,“白鹤泉”商标权属纠纷案、“订单信息”商业秘密侵权案、“华夏良子”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石英谐振器”产品专利行政诉讼案等案件均在...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