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区拔山村的河道清澈见底。长清区店台村的休闲广场。(本报记者 杨宁 摄)
说起乡村,人们心中能描绘出一百种模样——河流潺潺、天朗气清、静谧闲适,但与此同时,也抹不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印象。2013年,济南市开启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打造“富裕、宜居、秀美、和谐、活力”村庄,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加快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济南市培育打造了4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社区)、55个乡村连片治理试点村、80余个农村新型社区和256个县(市)区级示范村,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记者仲春时节再次来访美丽乡村示范村,发现一次一个变化,一次一个档次,小桥流水、林荫巷子、标致街道……处处美景,让人目不暇接;个个村庄,让人流连忘返;张张笑脸,让人久久难忘。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个个村落美景,这一切都已成为“美丽乡村”的新常态。
村民如何形成良好新习惯?乡村管理长效机制如何形成?环境变化后如何激发村庄发展新活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长清区,探访了一条由拔山村、马套村、店台村等示范村串联而成、结合生态乡村旅游和茶产业打造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寻找问题的答案。
打好民生组合拳推进乡村经济大发展
“每天天不亮,我就在盼啊盼:怎么还不天明呐?想赶紧去幸福院啊。”这是记者在马套村幸福院内听到的一名老人的感受。村子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建设了农村幸福院,为村内空巢老人提供就餐服务、生活照顾、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走出了一条让子女放心、老人舒心、政府安心,适合农村特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路子。马套村的村级幸福院,让四里八村的老人都心生羡慕:该村凡65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免费在这里娱乐、健身、吃午饭。不少老人的孩子就在本村住,也喜欢来幸福院与老街坊在一起热闹热闹。从幸福院建设、设备购买到日常运营经费,除政府补贴外,全部由村集体承担,原本应该由老人家庭负担的少部分费用也由村集体买单,幸福院真正成为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温馨家园。
马套村利用所处泰山北麓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恢复了中断近千年的济南种茶史,成为中国纬度最高的茶叶生长地。先后有4家茶叶龙头企业进驻村内,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庄茶产业发展。村集体建起了将军山茶叶生产合作社,合作社按照规模化基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发展的思路进行运作,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架起了一座“农户+合作社+市场”的连心桥。“每年收茶的时候,外面企业的收购价格如果是100元一斤,我们就是102元一斤收购,保护合作社员利益,不让本村农户吃亏。”合作社负责人说。目前,仅马套村全村就有茶叶面积720亩,占全村土地的53.3%。村合作社年产茶8000斤,每年可带动500多名茶农增收200多万元,成为马套村发展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带动了济南市和泰安周边部分村庄1500多亩茶产业发展。
村子富裕,改善民生才有底气,除了幸福院外,村内还改善卫生室就医条件,为村卫生室引进了心电图、血糖仪等检测设备。凡村内60岁以上的老人,随时可到卫生室免费查体,60岁以下的村民全面查体也仅收10元钱,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茶农忙于农活,家里的小孩无法照顾,村里又在幼儿园建起高标准食堂,孩子们的健康也有了保障。
生活富裕,民生改善,美丽乡村的一系列工作水到渠成,绿化带、路灯、路面硬化、村庄清洁等各方面明显改善,村民积极配合、乡风和谐文明,浓浓的幸福感从马套村的一砖一瓦、一家一户中传出来。
循环农业很给力农村清洁不再难
农村的“三大堆”曾经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一个难点,生活垃圾堆满河道,房前屋后污水横流……这些是造成农村“脏乱差”形象的主因。记者再访店台村发现,村内整洁如故,与一年前的情景毫无差别。与其他示范村一样,这里也实行网格化长效管理,村内清洁人员包片治理,每天早晚都要清扫街道,保持村内卫生。”经过示范村的创建,村民也体会到了家门口干净整洁的甜头,自觉自愿养成了垃圾入箱的生活习惯。
同时,村内结合环境综合整治发展一池三改、循环农业,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生态循环、设施农业示范带。通过沼气建池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使人、畜粪便、厨房污水均进入沼气池,达到无害化处理。这些生活垃圾和污水经过处理变成了有机肥,店台村将这些沼液沼渣用于浇灌村内蔬菜大棚和果树,循环农业发展得有声有色。目前,村内大力发展林果产业,1200亩水浇地有80%种植了大樱桃,周边山地又种植了4000亩,成立了龙凤庄园果树种植股份专业合作社,村民入股率达80%以上,基本可达到三季采摘,园区建成后每户可收益5000元。同时,全村生活污水、粪便可达到100%无害化处理,昔日臭气熏天的公共厕所变成健身广场,垃圾阻塞的河道整治成村内流水景观,美丽乡村从此走上清洁长效化道路。
基础设施打“地基”生态旅游富农家
远山,松柏林上浮着一层浅绿,院前,百年核桃树发出新芽。位于南部山区山坳里的拔山村远离尘嚣、风景秀丽,毗邻风景区的村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过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村内“五化”建设全部完成,村内所有街巷硬化完毕,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路上安装了路灯和摄像头。村内新增了绿化带,道路两侧栽植了16000多株植物,为村民们营造“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美景。去年栽下的樱花开得正旺,山村色彩更绚烂了。村内实现了水、电、路、讯、邮、有线、宽带“七通”,家家用的是自来水,再也不用肩挑手抬。
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拔山村结合地域优势,积极发展林果、茶叶、农家乐、生态旅游四大富民主导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了村民收入增长,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周围俨然成为“花果山”,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山林郁郁葱葱,四季鸟语花香,果实累累,景色怡人的美丽画卷。
“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村里就把20余户闲置房屋翻新改造成了农家乐。”村支书说。村内所有的农家乐进行了改厨改厕工程,并统一定制了印有拔山农家乐的餐饮洁具,农家乐经营户经卫生防疫站和工商所验收合格后,由镇村统一安排,方可对外营业。记者来到一户农家乐看到,石块砌成的房屋带着显著山村建筑特征,但屋内却被粉刷装饰一新,地板砖、吊顶光亮干净,厕所也被改成抽水马桶,处处显示出新农村生活的便捷。每逢节假日,自驾游、骑行前来的户外爱好者和游客络绎不绝,拔山村成了一座自助式休闲度假村,为城里市民休闲度假提供了好去处。
发展生态游,在其本身产生效益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升值,为村民增加了不菲收入。到了核桃、板栗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把收获的山货拿到村口来卖,仅此一项增加群众收入30万元。同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子的发展后劲更足了,老村庄焕发了新活力。
新闻推荐
千人做美容挑战吉尼斯5月4日去省体见证莎蔓莉莎冲击“世界第一”吧
本报4月19日讯 5月4日,“天下泉城 美丽之都——莎蔓莉莎千人美容挑战吉尼斯”活动将在省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届时,莎蔓莉莎美容集团1000名美容师将为1000位泉城爱美女士免费做面部护理。千人...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