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4月22日讯 (记者翁利丹)站在“互联网+”的风口,科普工作怎么做,移动时代的科普怎么表达?22日,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在济南科普信息化暨科普产业发展论坛上指出,目前原创科普信息匮乏、公众需求缺乏细分、科普受众定位缺乏精准性等问题困扰着众多科普工作者。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科普传播变得快速、便捷,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科普被颠覆。”杨文志认为,今后的科普内容应更加丰富生动、接地气,同时实现受众细分,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个性化精准推送,还要能和受众进行互动。他说,人们睡觉前摸的是手机,醒来后摸的还是手机,移动阅读成为“新宠”,科普方式由深阅读、宏阅读、完整阅读转变为浅阅读、微阅读、碎片阅读,所以科普写作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在这个有话不好好说的时代,开发APP科普工具有必要,但一定要有知、有趣、有用。”
如何让科普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杨文志表示,光靠科学家和体制内人员行不通,今后可在网上搭建互动空间,吸纳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民间力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创客资源释放出来。
记者还从会上获悉,为实现2015年济南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的目标,济南启动实施泉城科普数字终端建设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在人群集聚场所安装泉城科普全媒体阅览屏1000台,同时搭建市、县(市)区、终端安装接收单位三级播控平台,建设数字科普资源库和网络科普专家队伍。
谈到济南科普信息化之路,杨文志建议济南打造一个科普云。平台搭建后,可尝试B2C和C2C的方式,让线上资源落地、直接面对受众;还可采用O2O的方式,把物理空间和网上空间结合,比如,将社区科普大学的学员聚集在网上,同时在线下开展活动。
新闻推荐
记者跟随省市红会回访“4·20”芦山灾区援建情况废墟上崛起新家园9级地震也不怕坏
共和村红十字博爱家园灾后重建纪念碑 济南日报记者王楠 摄房屋倒塌、地面开裂、山体滑坡……两年前芦山地震时的凄惨画面历历在目,如今,在这片曾经遭受灾难的土地上崛起了一个新家园,美好的...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