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分享图书:《专注的孩子不简单》作者:谢军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分享主持:山东商报育儿版编辑王文杰
文/记者王文杰马滟宁图/记者马滟宁
2015年3月21日,由山东商报和济南市图书馆联合主办、山东一泓健康研究中心协办的“好父母”读书会在济南市图书馆进行了分享会。在《专注的孩子不简单》中,国际象棋大师谢军讲述了自己学棋、下棋的故事,分享了她多年征战国际象棋赛场体悟出的小小棋子中蕴含的“大道理”“大世界”。回答了家长们在孩子学棋中的诸多问题。
为什么老祖宗会把琴棋书画一同推崇为人类重要的才艺,难道只因为这几件事都属于文人墨客的雅兴,以此来装饰生活、提高品位不成?因为即便是在今天,善弈者以下棋为职业,出路也不是很宽。
谢军在书中说,我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下棋对孩子成长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多年的棋手生涯会练就棋手的核心能力——不服输的精神和严谨的逻辑思考。通过棋局训练而形成的能力是会保持终生的。下棋不仅能开发孩子智力,训练耐力和韧性,还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判断力,尤其是专注力。专注力是保证学习的关键,是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此外,下棋还能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丰富生活,扩大社交,享受竞争带来的快乐......?
会员张本成感悟:一个好棋手需要好的心态,这份好心态才是家长在引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会对孩子的今后产生深远影响。很多家长都让孩子学习下棋,如果非要孩子拿到几段或者是全国拥有什么排名那很难,毕竟全国也出不来几个冠军;所以更应该关注下棋过程中习得的品质。
王文杰分享了小侄子下棋的经历。牛牛今年10岁,上5年级,现在已经是围棋业余三段的水平。他从六岁就开始下棋。下棋教会他正确面对输、赢,如何面对挫折。牛牛第一次参加入段比赛的时候下了8盘棋,其中对手有和他同龄的孩子,有已经65岁的老人。从赛场出来,远远地看他的脸就知道他的输赢——输了出来就哭,赢了一定是兴高采烈地跑出来的。过了一年,升二段比赛,当他从赛场出来的时候,从他的脸上已经看不出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孩子已经很淡定了,因为经过一年的锻炼他明白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下棋”的经历锻炼了牛牛很好的心态,同时也锻炼了多方面的品质,比如思维缜密、做事专心、自信心等等。
小学生的业余时间比较多,家长可以让其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看看他的兴趣和潜能在哪里,即便培养不出专向的兴趣也不是一种失败,把他们当成玩耍不也是很好的选择吗?而一旦孩子能够坚持下来,哪怕是三年五年,孩子一定就会有相应的收获;且坚持的时间越长,收获就越大。
谢军在书中还提到: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兴趣,唯有孩子喜欢做的事情,他才能够积极投入,才能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即便是在游戏中,也能够从中学习到东西。
对于如何看待孩子学下棋,谢军提醒家长们:无论孩子学什么,要想达到较高的水平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同样,棋手的培养也无异于一项规模庞大的教育工程。孩子的成长体现在方方面面,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具体项目。孩子身上的点滴进步和好习惯不是靠说教和生硬的灌输形成的。棋手提高技术水平也是同样的道理。并且,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家长采取“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教育”,保持孩子对棋的浓厚兴趣,全方位做准备,一定会有收获。
与专家面对面
为“兰博基尼”而学,好吗?
3月21日上午,儿童青少年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做客“成功父母大讲堂”,并做了“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教养策略”专题讲座,同日下午她还参加了本期“好父母读书会”活动,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针对会员提出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育儿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记者王文杰马滟宁什么才是努力学习的意义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总是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边玉芳针对家长最关注的成绩问题,为大家排忧解难。
问题1:我的儿子才9岁,就知道喜欢兰博基尼,并且他知道这个车非常贵,所以他说他要努力学习、为以后找个好工作赚大钱,我觉得孩子这样不好。
边玉芳: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是在讨论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并且这样的欲望在一定的度里面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也没有错,但是就是怕孩子太过了。只要孩子不认为人生追求的东西只有物质、或者欲望。作为家长,无需强求孩子,因为人生到了某个年纪,才能够理解人生努力真正的意义。
像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让他看到更多的榜样,看到生活本来的面貌是怎样的,例如还有很多贫困的山区、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要让他知道能够帮助他人,人生也是很有意义的,也就是要在孩子本身积极向上的种子里面种上另外一颗“助人”的种子,扩展他人生的宽度。
课外补习,到底要不要
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是学龄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课外辅导班则成为成绩不太理想的父母为孩子进行的选择。那么,到底如何选择辅导班效果最好?
问题2:孩子就要中考了,每门功课我都为他报了补习班,但是成绩依旧不理想怎么办?
边玉芳:家长与其让孩子课外补习班全面开花不如针对性的率先突破某门功课。孩子在一门课程中的成功往往有助于迁移到其他功课当中,父母可以待孩子首先补习的一、两门课程的成绩提上去了,再轮流补习其他课程,这有利于调整孩子的整体学习状态。
问题3:为孩子补习功课,是送其到专业的老师那效果好还是由父母在家讲解好?
边玉芳: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通常有感情代入,当孩子学业中遇到困难,常有着急上火的情况,尤其到了初中阶段之后,父母并不太适合跟孩子一起进行正规学习;此外,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教育专家,而解决诸如数学等课业问题是有一定套路的,现代的教育方法更是日新月异,父母往往难以跟上,在这样的角度来讲最好是请一个专门的老师教孩子,但是一定得是耐心且适合孩子情况的老师。
二孩来了,父母如何面对大孩
随着国家对于二孩政策的放开,不少家庭告别了独生子女时代;并非所有人都是喜悦的,很多家庭出现了大孩排斥二孩的现象,这令初为人父母的年轻爸爸妈妈们不知所措。
问题4:自从有了小女儿,大女儿出现了一系列不适应的表现,还一度出现了尿失禁,孩子似乎时刻处于恐惧当中,我该怎么办?
边玉芳:大孩出现的这种情况心理学上称为“退行”现象。即原本应为婴儿时期的行为,却出现在了十几岁的大孩子身上,这是心理而非生理的问题,目的在于想要引起妈妈更多的关注。
目前,长期以独生子女为主导的家庭模式导致了不少突然拥有了弟妹的大孩子出现不适应反应,甚至误以为另一个孩子的降临是父母“不再喜欢自己”的表现。所以确定要二孩的父母一定要先跟大孩子沟通,让其明白“无论怎样,即便有了弟妹,爸爸妈妈也是永远爱你的”;同时还应让大孩明白,父母的爱原本就不仅属于他一个人,不要让大孩产生二孩是来争夺自己东西的想法。
此外,在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让大孩感受到来自弟妹的关怀和需要,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大孩子的责任感。而在两个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切不可过于对大孩子强调“让”字,更不要在大孩还有排斥心理时说诸如“你是大的,所以应该忍让”的话语,这样会使大孩子更加受伤和委屈。
案例分析
李莉
知名家庭教育专家著名心理专家山东一泓健康研究中心高级督导、首席心理咨询师联系电话:0531-88917383;88689751QQ群:一泓健康心理1群222077451
照进心灵一束光
妈妈说六岁的小芳畅很怕黑,想到黑暗就会心惊胆战。如果说妈妈要和芳畅分床睡,孩子就嚎啕大哭。我问小芳畅:“你害怕什么?”“怕黑”我又问她:“黑暗里有什么?”她说不出来,眼神里充满恐惧,她说感觉自己被黑暗包裹住,身体发紧,透不过气来(这是身体症状的呈现)。孩子年龄太小,没法完整表述,我又问妈妈,最近发生过什么事情吗?妈妈说也没有什么。
本次咨询是通过让孩子画画进行的。在小芳畅的画中,最先出现的是几条黑黑的线。我问道,你看到这些黑线是什么感觉?小方畅很小声的说:我害怕。我一边鼓励她,“对,你做的真好”一边带领她做几个深呼吸,她的状态渐渐平稳了(调整呼吸模式)。
我问她,如果可以在这个画面加一些让你舒服的东西,你希望在这个画上加些什么?接着她就画了些细细的线条,说这些代表月光,月亮照下来的光线,波纹,因为有光亮,黑暗好像没有那么可怕了。我又引导她加入一些温暖的元素,于是画面上有了橘黄色的温暖的炉火,甚至能感受到柴火燃烧发出的劈啪声。小芳畅又画上了远山,小花、小草,甚至是在水里自在游动的两条鱼。她说这条小鱼是我,我问她那另一条呢?她说是妈妈。加完这些,我再问她:你再看黑暗呢?小芳畅看了看说:黑暗也好美。从怕黑到喜欢黑暗,恐惧也从8分降到2分,所以这个怕黑的事情就解决了,十五分钟的时间左右。通过这幅画,我们为小芳畅的潜意识植入了一些信息,比如光、温暖、安全,让孩子在黑暗里也能像小鱼一样悠游自在,同时感受到妈妈的陪伴。
其实,人在很多时候会给自己身边的某一情况下一种定义或概念,而且会因为这个概念让自己困在里面,所以抽出身来看着这个概念,给这个概念重新赋义,是心理咨询中很重要的一种技巧,叫积极赋义法。给心灵照进一束光,像做游戏一样,让孩子从“怕黑”的困境到积极的状态。
新闻推荐
昨天上午10点,山东福寿园,一场名为“爱在路上”的清明节捐献者追思会在雨中举行。记者王晓峰摄点击查看原图昨日在山东省福寿园公墓,前来祭祀的市民向遗体捐献纪念碑献花点击...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