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博山采访,遇到一位李姓老板,他经营着一家规模颇大的医药公司,正在做微信平台营销,于是我们兴致勃勃地聊起了互联网+。聊着聊着,他突然话锋一转问我爱看什么书,我说了自己正看着的几本书。他说,推荐一个人的书,你真该看看。我问是什么,“叶嘉莹你知道吧,她写的那一系列论诗词的书,很好。”对熟知商业套路的他知道叶嘉莹这个人,我已经够惊讶了,他还这样热情地推荐谈诗论词的书,让我好奇心大发,于是采访变成了深谈。我才知道,他喜欢传统文化,而且身体力行,用做医药公司赚的钱,开了一家琉璃厂。我去厂里参观,第一次现场看到琉璃的制作过程。这是一种纯手工的制作过程,制作即创作,细节全凭师傅们的经验和体悟。“现在做琉璃并不挣钱,可这是咱们的文化遗产,没有人来做的话,真的就会失传了。”他赔着钱做这个厂子已经四五年了,“我觉得应该有人来做这件事,因为我有这个机会和能力,所以就做了,会坚持下去的。”这是他的想法和行动。
这使我想起最近见到的另一个人。上周,我们在“品味时光”做关于路遥的讲座,认识了“一个人的阅读”公益人文讲座的发起人如斯女士。她利用业余时间,从2013年起,做起了这个纯公益的人文讲座。人到中年的她,怎么会想到举办这样一个公益讲座?她讲,当时读到围棋大师吴清源的自传《中的精神》,里面有一段话说:“人其实跟社会是什么关系呢?你生下来就在这社会上打滚,你得吃、喝、用;你生下来,不管是拿什么,你实际上是从一个公共的场合里一直拿东西,你在不停地拿,你漫不经心,觉着去拿东西是很正常的。但是,你应该给予的东西,你没有交,你意识到没有?只拿不还,这社会就没了,拿没了。”正是这段话引起了她的深思,“到了我们这一代该给予的时候,就从现在开始。”这是她的想法,并付诸了行动。到现在这个公益讲座已经做了近20期,不收任何费用,也无任何收益,她都坚持下来。她说,其实一路下来,是大家一起做成了这件事,因为不论是主讲人还是场地提供者,都是义务的,大家都怀着一颗热爱公益和文化的虔诚之心。
昨天是“五三惨案”纪念日,这天,“一个人的阅读”公益人文讲座分享的主题是《济南人永远的痛——图说济南五三惨案》,主讲人是赵晓林先生。同样,这一天,我们在五三纪念碑前又看到了靖树华老人,他正站在纪念碑前,高声地向人们介绍当年“五三惨案”的情况,提醒大家牢记历史。他清楚记得在惨案中济南死难者的人数。我采访过他,他是这个城市一名普通的老人,每天要做的事情跟所有平凡的人都是一样的。但是,他又是不同的,每年5月3日到这里来向人们宣讲五三惨案,他已坚持多年。有记者采访时,他说他认为应该有人来做这件事,就做了,就这么简单。
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但他们的行动中,都有一种并不平凡的力量,直指人的内心,使我们对平凡、对生活满怀敬意。
新闻推荐
时报讯 (记者张卫波)5月7日,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鲁商书画院副院长盛洪义书法展将在济南市博物馆举行,此次将展出盛洪义创作的书法作品50余件。盛洪义,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和书法篆...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