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理想与志向让他们走在了一起,他们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在南营街一个幽静小院里,一个做陶艺、一个做铜艺、一个做漆艺,他们自谦为工匠,而在酷爱民族文化的人眼里,他们是民间艺术家。他们选择手工艺的同时注定了不同常人的生活态度——安静、简单。他们不但是在为生存而付出,更大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在为传承传统文化而努力。小院里的三兄弟,正是青州“非遗”传承的一个缩影。
□记者 刘晓霞10年前,若是崔鸿志不是因为下岗毅然追求梦想的话,今天的他或许会是另外一种命运了。
2004年,崔鸿志所在单位破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该是件很不幸的事儿,而对于他这个山东艺术学院美术设计专业的优等生来说,丢掉印刷厂图片修理工的工作倒是给了他向着梦想闯一闯的勇气。
下岗后的他听从内心召唤,决定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于是只身来到济南拜师学艺。大学时最想学的是雕塑,事与愿违学了油画,对立体塑造的灵敏感觉和发自内心的喜好,却成为崔鸿志蛰伏于心中的梦。
当时,现代陶艺在中国刚刚有所兴起,他拜师从学习雕塑开始,开启了陶艺人生。
一年后,他与朋友合作的陶艺有限公司落户济南。然而,创意和塑造都已不是问题的他们却要面对另一个现实的问题:烧制。烧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件作品的成功与否,掌握不了烧制技术就永远不是一个合格的陶艺师。
为了掌握烧制技术,崔鸿志到了淄博一家陶艺老厂打工做学徒,一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一连几个月没休过一天班,艰辛可想而知,换来的却是驾轻就熟的烧制技术。
虽然他们已经预感到了现代陶艺即将在中国风行,但是真的想一下子被市场认可和接受的确不是件容易事儿。没钱做宣传没有客户客源,唯一可做的就是跑展会。那时,他和同事随时关注着国内各个季节各个城市举办的各类艺术品展览会。夏冬季节就夜以继日地创作,春秋季节就辗转于各种节会。 2006年在杭州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他们的陶艺作品引起轰动,这些风格朴拙粗犷的陶艺作品,在这次博览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具有北方民俗艺术特色的陶艺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这次参展不仅宣传了自己,还接到陶艺生涯中的第一张订单。
订单的产生意味着陶艺艺术被认可和肯定。接下来,只要哪里有此类工程,他们就有了勇气前往竞标,更让他们鼓舞的是,只要看到他们的作品,客户惊讶欢喜的表情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此后一直到2010年,是崔鸿志和他的同事们创作激情最为旺盛的时节。近百米长800多个人物,展现老济南历史民俗风貌的陶艺组雕是他们创作生涯中的亮点,也为全国类似的大型民俗文化组雕创作开创了先河。接下来应邀为沈阳本山艺术基地创作了东北二人转题材的组雕,这组组雕100多米,1000多个人物,内容鲜活人物传神,这组组雕为大型场景组雕创造了样板。
这时的崔鸿志从奋起砥砺到畅快翱翔,笃定的追求让他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也体验到了追梦的艰辛和快乐。
陶艺特别是大型组雕陶艺的创作,对自己是莫大的考验。这样的工程考验的不仅仅是自身学识内存,更重要的是通过创作让自己深入生活深入题材所要表现的文化,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然而,随着现代陶艺市场的风起云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是跟着市场走还是潜心搞创作,崔鸿志果断选择了后者。
2010年崔鸿志在完成青州非遗博物馆的民俗组雕后没有再回济南而是留在了青州。对于生他养他的青州,崔鸿志有着难以释怀的故土情结,而且青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渗透于骨血的故土情怀都为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在青州他的心是清净的安宁的,创作的激情是饱满的。于是,他把工作室落在了青州。
青州的非遗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市非遗管理部门为他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创作环境。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他每天全身心投入地创作着。
身为山东雕塑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陶瓷工业协会会员、山东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青州陶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崔鸿志这样形容自己当下的生活:热爱着工作着感恩着。
新闻推荐
□记者 马加荣 报道7月29日下午,市委书记、市长韩幸福到驻青部队走访慰问,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向广大官兵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市委常委、副市长葛英煜,市人武部部长明辉陪同。在第二炮兵工程大...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