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范晓苹
记者王凯报道
本报济南讯“我已多年不看门诊了,病人有需要就直接到病房。”7月25日,省城某三甲医院外科知名专家说起省城大医院的专家门诊时表示,“不是因为钱少、挂号费低,而是因为感到没有价值,是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
“100个来挂专家号的病人中,‘真\’需要我看的连10人都不到!”据这位专家介绍,目前,他所在的科患者量较大,相同级别专家的日门诊量都在120人次以上,其中一多半病人只是轻微症状,或是心理问题。觉得这儿不舒服、那不得劲儿,就来大医院找专家。甚至很多人来的本意就不是看病,而是咨询:“大夫,我这个地方疼,长没长瘤子?是不是癌症?”这类的问题相当普遍。
该专家表示,看这类门诊其实是干了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儿,是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呼吸科专家如果整天看感冒发烧,没什么意义,反而失去了高级别医生的价值。本该诊断疑难危重急症的权威专家,在门诊坐一天,每天反复解释基本疾病知识,疲于应付近百人的“咨询类”门诊、看不了几个“真正”需要自己看的病人。耗时耗力不说,还挤占了真正有需要、重病、疑难病人的就诊时间和机会。
上述情况,在省、市各三甲医院心内科、肾内科、妇产科等候诊病人较多的科室,都相当普遍。
2007年,该专家顶着各种压力不再看门诊,找他看病的病人也并未受到多大影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呈上升的趋势,甚至有点“忙不过来”:目前,病房54张病床,病床周转率常年维持在150%以上,平均住80多位病人,最多时曾收住过103人,床位周转率接近200%,这些病人50%是熟人介绍,30%来自下级医院转诊,20%是老病号推荐来的新病号。
“停掉门诊,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真正有病情需要的病人!”该专家坦言,这些患者都至少是经过县医院筛查、确诊了的,来的目的很明确,要么需要手术、要么放化疗,作为三级医院的技术团队,处理起来也就比较有效率。
山东省立医院门诊部主任刘静认为,构建首诊在社区,按需进医院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需要明确基层医院与大医院医生各自该承担的职责,分清基层该承担什么,大医院该承担什么?分兵把守、各司其职。基层、社区医生该承担起居民保健、健康知识咨询、慢性病人管理、重大疾病的初筛及人口健康数据的获取与上传等职能;完成大病初筛,发现有处理不了的病情向大医院转诊,让病人找到合适的专家,尽快完成社区、基层医生从居民健康“守门人”向兼职就诊“引路人”的转变。相对应的,大医院专家、教授主要为疑难重症患者及时提供诊疗服务,制定治疗方案等基层医生处理不了的棘手问题。
同时,可探索通过医保优惠政策等调节杠杆,凭社区医生的转诊单、预约单,病人可享受高比例的门诊报销,“将来通过社区、基层医生的预约单、转诊单,才能找大医院知名专家看病”。
业内人士提醒,构建医疗服务新体系,应考虑简化流程,尽量缩短病人预约以及转诊后的等待时间,制定并实施灵活的医保报销政策。
新闻推荐
图:担任训犬员的6年里,张楠天天和警犬生活在一起。2014年9月,张楠向中队官兵介绍训练经验。2011年11月,张楠在执勤中。□本报记者赵君齐静本报通讯员...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