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技师学院党委书记赵振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型增长。新常态既给技工院校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也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服务经济、促进就业的能力和水平,明确转型发展的路径,成为技工院校深化改革的一大课题——赵振国
向多元办学格局转型
大众教育:从办学低谷到“双过万”(全日制在校生1万人以上、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规模1万人以上),短短四五年时间,贵校是如何实现转型升级的?
赵振国:当下,整个产业发展在转型升级,技工教育也必须转型升级。我们不能总是盯着学制教育不放,要关注整个技术技能教育发展的全局,要关注社会化技能培训,要为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搭建大平台。目前,我们的办学功能已实现由学制教育单一办学格局向“三位一体”多元办学格局转型。
生源短缺倒逼教学转型。从2009开始,技工院校生源持续下滑。2011年,山东技师学院全日制学制教育在校生由最多的近两万人锐减到4000多人。经过深入调研,学院制定了三年(2012—2014)发展规划,适时提出了构建学制教育、社会化技能培训鉴定、校产运营“三位一体”办学新格局的转型发展思路,即在保障学制教育规模稳步提升的同时,积极扩展培训对象,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另外,充分发挥济南老校区区位优势,通过合作办学等形式进行校产运营。
3年来,山东技师学院逐步建立了安全评价师培训、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监狱司法系统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畜牧兽医培训、金蓝领培训和就业定点培训七大培训系统,开展了技能送军营、送农村、送企业、送监狱四送技能活动,搭建了特种作业培训、中小微企业服务和技能拥军三大培训平台。2014年,学院学制教育在校生11031人,社会化培训11067人次,实现“双过万”目标;职业资格鉴定7922人次,校产运营年收入突破900万元。学院荣获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荣誉称号,成为省政府采购中心确定的首批“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省级培训项目定点机构”,被省民政厅确定为全省退役士兵定点培训机构。
今年是学院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年。我们将着力实现社会化技能培训由增量向提质转型。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探索社会需求量大、学院培训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各类技能培训和特长班培训,建立拓宽网络培训渠道;探索建立“培训超市”和专业培训包,拓宽学院专业化培训平台;培养和选聘优秀培训师,打造优良的培训团队;探索建立培训相对独立运营机制,挖掘培训潜力;完善鉴定制度,建立档案管理和证书管理制度。把教学资源向培训鉴定合理倾斜,加大培训工作的师资和教学场所、设备、设施投入,开展精准化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年培训总目标达到20000人以上,年职业资格鉴定数达到15000人;力争在燕山校区设立培训、鉴定、创业大学和创业培训孵化基地一体化运行中心。
向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
大众教育:规模适度后,内涵发展成为学校发展的不二选择。山东技师学院在向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过程中,有哪些具体举措?
赵振国:首先是打造名师队伍。我们不断完善培养激励机制,加强高技能、高学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做到“三个加强、三个提高”。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形成技能大师(团队)人才聚集模式;加强一线教师的交流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推进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能力。
目前,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一体化”教师队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享受山东省和济南市政府津贴专家19人;全国技术能手7人,省级和市级技术能手22人;山东省首席技师7人,济南市首席技师3人,济南市突出贡献技师9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7人;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教师101人次;具有高级职称教师71人,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教师65人,专业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达到90%以上。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高素质的创新型师资队伍,为学院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人才支撑。
其次,注重借助职业技能大赛这个平台,打造大赛品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不断创新“一体化”教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学生中已有291人次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47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和“省级技术能手”称号。“赛出来的品牌”有力地拉动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学院被评为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获奖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连续4年来院选拔录用毕业生。齐鲁工业大学等院校先后来院选聘优秀毕业生为实习指导教师。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200余家大型企业与学院建立了稳定的用工合作机制。
三是紧盯新技术新技能,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抢占人才培养先机。2015年学院着力打造了餐饮工艺与营养、无人机操控技术与维修、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3个特色优势新专业。学院计划投资1800万元建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目前正与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的ABB公司洽谈该专业的合作办学。学院投资600万元,购买无人机培训设备,筹建无人机操控技术与维修专业。学院积极探索实施“互联网+”,探索建立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就业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打造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校园。
四是坚持高端引领,打造省级示范专业群。响应山东省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的战略目标,以数控技术省级示范专业群建设为契机,遴选一批现有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团队竞争力突出的优势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在较好完成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与教学管理团队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技能竞赛基地和平台建设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制定第二阶段的落实计划,确保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质量。
五是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重视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构建技师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创建学院视觉识别系统,加强学院文化教育品牌建设。积极推动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注重培育“技师精神”,凝聚技师力量,展示技师风采。加强校园媒体系统化建设,创办《山东技师学院学报》和《中国技师梦工场》期刊,形成了“两刊一报一网一站”新格局。
由自主发展向融合发展转型
大众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国家在顶层对于技工院校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山东技师学院是如何由自主发展向融合发展转型的?
赵振国:融合发展,包括与教育部门的融合以及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的融合。与教育部门的融合,一是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根据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鼓励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人才。2014年、2015年我们连续两年与山东职业学院结对合作培养学生,涉及数控技术和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我院每年招生计划80人。学生毕业发专科学历证书和预备技师证书。二是与本科院校联合开展成人学历附加教育。目前,我们组织在校生在自愿基础上参加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山东理工大学(函授)、青岛科技大学(自考)学历教育,学生按教学计划修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者颁发教育部统一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毕业证书。三是与本科院校签订培训协议,对大学生开展技能和创业培训。目前已与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山东政法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5所院校进行了合作。
其次是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融合。学院近年来把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一是开展订单培养。2015年秋季,我们与山东太古飞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泰克网络实验室、济南市亚速速录职业培训学校、山东禹王实业有限公司、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胶集团、山东美能达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济南柯美润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招生计划近500人。二是积极探索校企联合育人机制,利用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实现教学模式和专业建设的转型发展,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先后与斯凯孚(中国)有限公司、韩国KPF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华芯半导体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海尔集团、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联想集团、大众报业集团、齐鲁制药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200余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和用工合作机制。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让学生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
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学生就业质量,2015年学院重点建设的3个特色优势新专业均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吸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与学院一起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论证课程体系,共建实训平台,确保专业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同时要求这些新专业必须与品牌企业签订全方位深度合作协议,共享师资、实训、技术、生产、市场信息等资源,把车间搬到教室,把学校办进企业,教室即车间,学生即员工,作品即产品,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隙对接。
新闻推荐
□记者王爽通讯员卜旻报道本报济南7月31日讯全省贸易融资座谈会今天下午在济南召开,副省长夏耕出席会议并讲话。夏耕指出,在当前山东省进出口下滑明显、外贸稳增长压力持...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