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新建成通车的旅游路东段,宛如一条穿行于高楼大厦中的绿色飘带。该段路西起转山隧道东至港九路,总长6.6千米,对原有道路进行拓宽,并实现机非分离。旅游路东段现为双向六车道,沿线设置4个自由式绿道。作为一条东西主轴线,旅游路东段的建成通车将大大缓解省城东部城区的交通出行压力。
在新建成通车的旅游路东段,交警部门引入“合乘车道”理念,新设多乘员专用车道,实现现有道路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提高通行效率,这在济南还是第一次。●本次旅游路东段改造工程累计敷设雨水、污水、给水、燃气、热力、热电、设施等各类配套管线约35公里,翻建道路约8万平方米,补植及新建绿化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设或改造海绵设施约6500平方米,实现雨水径流控制率达到70%
●为降低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将工期一再压缩,由最初设定的6个月压缩到4.5个月
●施工过程中对道路实施分段封闭,切实把方便留给了群众,确保了该路段在施工期间交通未中断
●本次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公交优先理念,增加了3对港湾式公交站点
●引入“合乘车道”理念,新设多乘员专用车道,实现现有道路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提高通行效率,这在济南还是第一次
●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海绵”试验段,见缝插针地设计建设了多处“海绵”,建成第一块“道路海绵”
□本报记者马桂路
7月30日,记者从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获悉,备受东部城区市民关注的济南市旅游路东段道路改造与管网配套工程,按计划实现顺利通车,整个工程历时4个半月。本次工程实施全面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现灰色工程绿色建设。工程改造完成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东部城区市政配套承载能力,为促进沿线片区开发注入了活力。
记者7月29日在旅游路施工项目部了解到,与以往的道路施工不同,旅游路东段道路施工标准可谓“高大上”,不仅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海绵”试验段,而且因地制宜打造了人形绿道,首次设置了多乘员专用道,增加了港湾式公交站点等,以人为本、民生为本的建设理念在道路施工的各个细节中得以彰显。
亮点一:
攻坚克难
按期兑现通车承诺
旅游路东段道路改造与管网配套工程于3月9日开工建设。工程西起转山隧道西口,东至港九路,全长约6.6公里。
7月29日,记者前往旅游路东段进行了全方位体验。新铺筑的沥青路面焕然一新,规范整齐的交通标线已经施划完成,沿线路口信号灯同步上岗,新建路灯已全面实现亮灯,机非隔离护栏也已经安装完成。道路两侧绿化补植基本完成,不时有市民穿行于新建的自由式绿道中乘凉。
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建或改造的雨水、污水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地下、地上多项建设任务同步完工,为本次旅游路东段实现高质量通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纳入旅游路东段同期实施的奥体西路南延及旅游路南侧辅道工程已于6月底前提前完工投入使用。
据悉,本次旅游路东段改造工程累计敷设雨水、污水、给水、燃气、热力、热电、设施等各类配套管线约35公里,翻建道路约8万平方米,补植及新建绿化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设或改造海绵设施约6500平方米,实现雨水径流控制率达到70%。
“为最大程度降低工程施工对市民出行的影响,我们自我加压,将工期一再压缩,由最初设定的6个月压缩到4.5个月,而且在开工之初就将7月底通车的目标向社会承诺,以此鞭策和激发参建各方全力以赴,确保目标实现。”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保障施工期间市民及沿线单位出行需求,旅游路东段项目开工前对沿线出行需求及周边区域通行条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最终确定根据沿线不同情况采取分段封闭方案。3月9日开工后,先行对舜华南路至港九路实施了分段封闭。其中凤凰路以东至港九路路口多、出行需求大。施工单位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作业面切分成多个小段,虽然工效降低投入加大,但切实把方便留给了群众,确保了该路段在施工期间交通未中断。为保障龙奥大厦周边交通绕行需求,舜华南路至龙奥立交段于4月7日才开始封闭施工,施工单位仅用35天时间就完成了该路段建设任务,如期恢复了通行。
亮点二:
六大举措
促道路空间布局更加优化
旅游路改造前只有中间快车道和两侧行人道,无非机动车道,长期以来都是机非混行状态,尤其是高峰期同行秩序异常混乱,隐患重重。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工程改造结合沿线特点及两侧绿化带空间,对转山隧道至港沟西路约5.6公里慢行空间进行了改造。龙洞隧道东口至港沟西路约3.7公里路段,将原人行道空间进行功能优化,新建2.75米非机动车道;针对龙洞隧道与转山隧道间慢性出行需求少的情况,对现状人行道实施无障碍坡道改造,实现机非分离。
记者现场了解到,像对行道空间进行优化这样的创新性改造,在整个旅游路东段项目中处处可见。人行绿道同样是旅游路东段改造的一大亮点,这也是济南第一次尝试。旅游路东段的人行绿道主要位于龙洞隧道以东,长4700余米,宽1.5米,分平行式和自由式两种。在外侧山体高差较大或原沿石外绿带留白较多的路段设置的是与非机动车道合体的平行式人行道;在绿带较宽且苗木种植密度适宜的路段设置的是自由式人行绿道。本次人行绿道彻底实现了行人与非机动车道分离,提高了行人通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记者看到,来往于绿道的行人不自觉的放满了节奏,有的路段绿带甚至成了周边市民出行的休闲纳凉之地。
据介绍,本次道路改造结合交警部门对旅游路整体交通功能定位和“治堵”需求,对沿线4个主要交叉口进行了渠化拓宽,有效缓解了路口交通拥堵情况。“本次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公交优先理念,增加了3对港湾式公交站点,既保障了公交车运行安全,又确保了道路整体通行效率,还为优化公交线路创造了条件”,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旅游路高峰期间交通潮汐现象突出,交警部门在旅游路东段引入‘合乘车道\’理念,新设多乘员专用车道,实现现有道路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提高通行效率,这在济南还是第一次。”项目部负责人介绍,本次与道路改造同步对沿线交通设施进行了完善和升级,沿线路口设置了读秒红绿灯,完善了电警抓拍系统等交通管理设施,全线设置了11700米机非隔离护栏,同时隧道内增设了具有警示灯光功能的护栏,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交通秩序,交通安全更有保障。
此外,为确保慢行空间连续,本次还同步对小汉峪桥进行了加宽改造,增设了慢行通道;龙洞隧道内将现状外侧1.65米检修道改造为2.4米慢行通道,改变了机非混行格局,确保慢行安全更有保障。
亮点三:
道路功能“转型升级”
构建市政配套大动脉
旅游路东段附属设施除了仅满足道路本身排水需求的雨水系统及路灯、基本交通设施外,污水、给水、热力、燃气、电力、弱电等配套管线均未敷设。随着东部城区快速发展,东部市政配套短缺矛盾日益突出,水、气、热等多年来频频喊渴,旅游路道路功能亟待转型升级。本次东段改造工程全面落实市市政公用事业局“系统性、规模化”的发展理念,结合全市总体发展框架及东部城区发展需求,提前科学谋划各类市政配套建设方案,并与各专业管线单位签订地下管线统筹建设承诺书,确保道路建成后10年内不再开挖。“本次结合道路改造完善的各类市政配套设施都填补了空白,大大提高了旅游路东段道路城市服务综合承载能力,为沿线及东部城区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雨水系统优化提升。共新建改造约1700米雨水管线,对保留的部分路段雨水管、沟进行了全面清淤疏浚。
污水系统从无到有。全线新建D500—D600污水管线3400余米,改变了过去沿线无污水管线,只能雨污混流的尴尬情况。
原水管线持续向上游延伸。旅游路是济南市地表水转地下水东线工程上游补给的重要路径,其中新建的凤凰路至港九路近2000米D1800原水管线主要为韩仓河、刘公河和巨野河渗漏带及拟建旅游路水厂提供水源;新建的凤凰路至大辛河约3100米D1000原水管线主要为孟家水库渗漏区提供水源。
燃气干线拉开框架。本次新建DN300中压及DN500次高压燃气管线是远期济南市高压外环线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系统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济南市天然气气源不足现状。
热力管网继续扩大。新建的3700余米DN1000*2热力管线是莲花山热源厂供热规划南线重要组成部分,主供汉峪片区旅游北路以南区域。
供水干管提高储备。新建的D800给水管线为规划旅游路水厂(韩仓河)的出厂干管,承担着为龙洞片区、汉峪片区等供水的重要功能。
本次东段道路改造还同步敷设了弱电、设施等其他管线。
亮点四:
打造独具特色的
第一块“道路海绵”
旅游路东段开工前期恰逢济南市成功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建设单位及时更新理念,创新思路,结合旅游路沿线特点,第一时间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海绵”试验段,把第一块道路“海绵”鲜活地呈现在市民面前。
旅游路建设者结合沿线绿带空间条件,共建设了730多米各具特色的全透水结构自由式绿道,有效提高了道路雨水利用能力。除透水绿道外,旅游路建设者还结合旅游路沿线特点将“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措施与周边设施、环境充分融合,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地设计建设了多处“海绵”,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初显。
7月29日,记者来到小汉峪沟西侧,该路段纵坡相对较大,极易形成地面径流。本次结合该路段北侧地势较低特点,将慢车道和平行式人行道进行了局部下落处理,将部分路面径流断接进入绿化带。同时对原绿带内既有浅沟等地形进行改造,增设植草沟、旱溪、生态水塘、小型拦水坝等海绵设施,提高对雨水的渗、蓄能力。渗蓄后多余的雨水继续沿植草沟排入小汉峪沟。通过海绵挖潜改造,增加了对路面雨水的收集利用能力,对削减及延缓洪峰起到了一定作用。该处海绵设施改造不仅没有迁移一棵苗木,而且还对外侧稀疏的空地进行了大规格的乔木补植,增加绿化带背景厚度。
据旅游路项目部人员介绍,旅游路东段沿线类似的海绵改造还有2处,如舜华南路路口以西北侧绿化带,也是利用外侧地势较低的特征,结合公交站台对路面径流进行了部分断接,利用植草沟等海绵设施加大雨水利用能力。高新实验第二小学西侧则是将原有硬化地面改造为富有海绵特征的雨滴状下凹绿地,增加对道路雨水的收集,提高了道路海绵功能。
结合本次奥体西路南延道路工程建设,建设单位充分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重点对桥下空间利用因地制宜挖潜。在道路西侧精心设计建设了1500余平方的生态水塘、植草沟、旱溪等海面工程设施。通过对旅游路部分路段雨水进行断接,使上游区域雨水先进入生态水塘等设施进行生态净化和下渗,渗后多余的雨水再溢流进入大辛河支沟,彻底改变了该路段原有的雨水直排模式。
目前,旅游路东段实施的一系列海绵措施已经小有规模。经过多次的降雨验证,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不仅大大缓解了旅游路雨水系统压力,而且大大改善了该区域生态景观环境。
新闻推荐
“如果没有福彩公益金,我的人生也许会失去色彩。”6年前,18岁的刘庆霞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潍坊四中,缺钱上学,潍坊市福彩中心每年拿出2000元助学金,承担她高中阶段的学杂费,帮助她完成了学业;3年...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