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石如宽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王兵
8月17日下午3点多,三座楼村志副总编、75岁的刘东元在家里整理村志资料。“到点了,快去吧,人家等你呢。”老伴说,“整天捞不着钱,还很忙。”“我们做的是让下一代记住村里发生的事,不计较钱的事儿。”刘东元说着,骑车驶向村老年幸福院。在那里,71岁的张文川正等着他,村志中有些细节需要商量。
三座楼在台头镇,1374年建村,距今已有641年历史。但历史上,三座楼没有形成文献记录。“前辈创业,奋斗史迹,历史掌故和轶闻,多是代代口耳相传,缺少系统的归纳、总结和整理。”三座楼村党支部书记刘瑞祥说。
两年前,刘瑞祥就有类似的想法。“一开始,想让我们用杂记的形式,写一下村里的人文历史传说。后来越整理资料越多,就决定写简志。”张文川说,写了之后,感觉不“简”了,干脆写村志。
去年底,经村里讨论,大家一致同意编写《三座楼村志》。“总结、整理前辈创业奋斗的艰难历程,记录新农村的丰硕成果,激励年轻一代奋发进取。”刘东元告诉记者。
刘瑞祥说,编纂村志,村集体没出一分钱。“村集体的资金用在大事上,没有报酬,大家都没意见。”张文川说。
刘瑞祥邀请原在济南铁路局宣传部门工作的本村人士张树棠主持编写村志。刘东元说:“从济南坐车回来,张树棠连车费都是自己出,吃饭只是简单的面条。他觉得,为村里做事应该这样。”
编委中,刘东元、张文川、张友朋都是退休人员。“咱退休,有工资,其他年轻人在岗上,业余时间来帮忙。”刘东元说。
搜集资料是个艰难的过程。张文川每天早上骑着自行车去拜访一些老人,寻找村里的掌故。为了解村里老党员的革命史,有时,张文川跑几十户人家也一无所获。“1940年至1957年的村里党员的资料,是空白的。当时材料保密,现在一直都没有找到。”张文川说。
刘东元发现,上志的人员有在外的副科级干部。有些人对村志不了解,配合也不积极,照片、材料总是要不来。
在磕磕绊绊中,村志的材料逐渐丰满起来。刘东元告诉记者,原先村里的事啥也不知道,现在许多事逐渐揭晓了,如今已形成260页20多万字的村志初稿。
在刘东元看来,村志仍存在很多遗憾。如1618年刘三省建三座楼,1642年三座楼被毁,县志上记载寥寥数语:“壬午兵变,东西板荡。”“楼毁到什么程度,不清楚。”刘东元说。
口头传说,三座楼以前在海边,村里打井时也有贝壳出现,被认为是海,但没有记录。
还有一些革命人物的故事找不到,如老村长、老党员刘爱民被杀,没人清楚细节。当时村里有八路军和武工队抗击日军,因为没有记录,村志也未采纳。
“不管怎样,我们的村志与其他村子的不同,没有领导题词,是土生土长的村志。”刘东元说。
村中老人张相传说:“一部村志,不仅从中可以感受人情世事沧桑,感知本村变迁历史,而且可以从一个村的发展轨迹中,看到国家向前跨越的步伐。”
“村志的完成,既填补了本村缺乏文献的空白,也将为续写者留下可贵资料,可谓一举两得,其功不小。”85岁的刘东阜在序言中写道。
刘瑞祥计划印刷村志1400册,至少户均一本。至于印刷费用,刘瑞祥准备去“化缘”。“如果真的没钱,我们自己出钱也要印出来。”刘东元说。
新闻推荐
△任伯年《欢天喜地》130×65cm△吴冠中《鼓浪屿》94×107cm△黄胄《送粮图》46×82cm△齐白石《耳食》96×36cm△傅抱石《西陵峡》45×68cm△钱松喦...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