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国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山东首期培训圆满结束。通过培训,学员们不仅提高了文化素养、审美水平、创作能力,对衍生品的设计开发也有了很多新认识。8月7日,在省文化馆举办的培训班成果展上,学员们创作的那些精致的剪纸、草柳编作品,以及依托剪纸开发制作的衍生品,比如灯系列、抱枕、茶杯、盘子等,其创意之巧、制作之美,都令人赞叹不已。
这个展览是这次培训班培训研修成果的最直观展示,这些成果又能够从多个侧面精彩呈现出山东省近年来非遗保护的成就和水平。如今,山东省又率先启动文化部主办的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实现了基层传承人群、基层传承人群和大学之间的直接交流,取得丰硕成果,为山东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又注入新的活力。
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的“国家行动”
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是一项“国家行动”。今年7月份,文化部正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在全国选择12个省区市进行试点。山东是进入试点的省份之一。
山东率先启动了首期培训,培训对象分别是剪纸、草柳编两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群。活动由省文化厅非遗处协办,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作为两所入选计划的试点院校,具体承担研修及培训工作。
研修培训时间长达一个月。培训内容并非仅仅是理论学习,还包括美术设计、艺术鉴赏、应用技艺和衍生品开发,以及与代表性传承人、艺术设计专家的交流等。培训的核心,就是提高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创新能力。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担的是剪纸人群培训班。该校专家介绍说,希望通过一个月的培训,让学员们学有所获,坚定传统文化不能丢的信念,将剪纸技艺传承下去,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剪纸语言,保留或探索独特的艺术个性,避免作品的趋同性,使民间剪纸既有独特的剪刀风格,又有自己的艺术根基。“学习别人很重要,丢掉自己不可取,传承的过程也是一种出新,总之,传承越有特色,走得越远,这也是我们这次培训班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高手”之间敞开心扉交流
相互交流,眼界大开,这是学员们普遍的共同感受。
盈香参加的是剪纸技艺培训班,她来自高唐县文化馆,“作为一位基层文化工作者,非遗传承保护本来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个学习班上,通过交流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认识了很多高水平的民间艺术家。将来我们也可以请这些高手到我们那边去交流。”
她表示,虽然各地的剪纸风格不一样,但都有与众不同的长处值得学习。“像胶东剪纸,风格比较细腻,构图、技法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来自茌平的董月芹,创作了一幅长卷很引人注目。长卷取名《枣乡风情》,由10幅剪纸作品组成,表现的内容分别是夫妻下地干活、妇女做针线活、压打麦场等劳动和生活的生动场面,“构思中是12幅作品,还有两幅没有剪完,所以只装裱了10幅。”
茌平向来有“剪纸之乡”的美誉,这里的剪纸高手非常多,董月芹就是高手之一。因此,她来参加这个培训班,有两重身份,一个是老师身份,要为剪纸培训班的学员们进行示范,另一个是学员身份,参加理论课等学习。虽然是高手,董月芹参加这次培训活动后,还是感觉收获颇多。“通过学习交流,我自己感觉剪纸技法有了提高,表现形式也有了提高。”
董月芹特别提到,班上有一位高手叫谢春芳,被大家称作“明星学员”,因为谢春芳剪纸根本不用打草稿,想到了随手就能剪出来,而且还能够边唱边剪,“从她那里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熟能生巧,这也算是相互交流的收获之一吧。”
学到很多能赚钱的好点子
一提到民间手艺,好多人脑子里就想到街头杂耍一类,好像就是很土很低端。事实上,稍加点创意,换一下形式,马上就能“高大上”起来。学到艺术衍生品设计制作的本领,对于这些学员来说,正是参加这次培训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通过培训学习,他们对剪纸等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有了全新的认识。看看展厅里墙上挂的那些以剪纸图样装饰的抱枕、杯垫,桌子上放着的雅致的灯、盘、杯、书签,确实是美不胜收。而这些艺术衍生品,不只艺术含量高,市场前景也非常乐观。
席英爱来自荣成市,她说昨天把展厅里的一些作品拍成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里后,荣成剪纸协会的会长看到了,今天就赶到济南,一定要现场看看,觉得这些作品太值得欣赏了。
席英爱特意剪了一幅《缘》,来表达对这次学习生活的珍惜。她自称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磨剪刀”。她说,以前都是让别人磨,还不好用,可剪纸没工具又怎么行?“没想到从磨剪刀开始教,非常好。其他的收获也很大,不仅学习剪纸技法,还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市场推广营销案例。”她说,原来做抱枕,只会在纸上贴,现在学会贴在布上了,而且丝网印刷技术也涉猎了一些,这对开发衍生品都是很重要的。
同样来自威海的姜洪莉,对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抱枕等产品,显然已经非常熟练。她是威海十四中的老师,从2003年开始,在学校的剪纸兴趣班里,就教学生们剪纸。剪纸技术娴熟不用说,这次又学会了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杯垫、抱枕。她制作的抱枕,命名为《心境》系列,喻意生活的美好,看过去确实非常漂亮,意境令人回味。目前,她已经打算带着这些作品到市场上“试试水”。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观看培训成果后非常高兴。他表示,作为全国最早启动传承人群培训的省份,山东省文化厅和试点院校行动早、措施实,部署周密,思路清晰,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为下一步在全国推动这项工作,提供了借鉴,打好了基础,树立了样本。
■相关链接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突出,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从山东省来看,烟台剪纸、滨州剪纸、高密剪纸、莒县过门笺、诸城派古琴、济南皮影戏、泰安皮影戏、定陶皮影戏等8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省共有国家级名录173项(位居全国第2位),省级名录555项,市级名录2054项,县级名录7513项,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名录体系。
在非遗保护方面,山东省注重抢救性保护、人本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原则,在非遗立法方面也稳步推进。在人本性保护方面,山东省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进行扶持,自2010年开始,每年对每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6000元的传习活动补助;引导、鼓励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活动,自2006年以来,全省共举办各类针对传承人的培训班1300多场次,参训人员达105000多人;鼓励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进军营、进企业等,为非遗保护提供了良好条件。
新闻推荐
□记者代玲玲通讯员张丽媛报道本报济南8月13日讯从8月11日开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大幅贬值。11日、12日两天贬值幅度接近4%。记者今天从海关和外贸企业了解...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