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到来,昨日上午,80岁的张长经和79岁的孙德海结伴一起看望88岁的小学老师杜辉先生。三位老人坐在一起回忆起读书时的情景,温馨的客厅里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
每年至少两次探望老师
今年80岁的张长经已退休多年,他的女儿得知今年老人又要和同学一起去看望老师的消息后,给记者打来电话,因为以前每年去看望的同学很多,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同学因病故去,能去看望老师的人越来越少,而老师也已经88岁,这份情谊显得越来越珍贵。
昨日上午,记者陪着张长经和孙德海两位老人来到住在四马路附近的杜辉老先生的家,杜辉先生和老伴早已在门口迎接,师生相见分外激动,他们三人手手相握,所有的感情都融合在这动作里。
杜辉老师将两位高龄的学生让到客厅坐下,记者看到这是一个布置非常简朴的家。墙壁上悬挂着学生们赠送给他的书画作品,杜辉先生一一介绍其背后的故事,而令人遗憾的是有的学生已经不在了。杜辉的老伴拿出影集一一介绍相片上的人和事,岁月飞逝,如今留下来的许多往事多是温馨的回忆。
杜辉在烟台从事多年教育,后来调到省教育厅工作,并在济南安家,但每年夏天回到烟台度假,天冷了后再回到济南去。每次回烟台有两个日子是学生来看他最多的,一个是他的生日,一个是教师节。而张长经和孙德海等近10位同学是常客,他们每年坚持至少两次结伴看望老师,和老师一家坐下来吃一顿饭,拉拉呱,叙叙旧,回忆那些永远难忘的往事岁月。说起张长经和孙德海,杜辉说这两人读书时非常好学,那个时候的学生都不调皮,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能有书读大家都非常珍惜机会。
岁月艰苦结下纯真师生情
张长经和孙德海读书的那个时代恰好遇到了战乱,不少地方都停止了教学工作。1948年的秋天开始恢复教育工作,21岁的杜辉被分配到原福山县诸嘉村完小任校长,就是现在的黄务办事处的东里、西里、南里和北里四个行政村。杜辉在村政权的积极支持下,向群众广泛宣传复学的意义,发动群众搜集失散的课桌凳,整修校舍,修理桌凳,赶制必需的教学设备,挨家逐户动员失学的少年儿童入学。全区当年只恢复三处完小,其他两处是黄务完小和朱家庄完小。诸嘉村完小学区包括东珠岩、西珠岩、北珠岩、套口、张家、郑家、刘家等村庄。当年招收诸嘉村四个里二至六年级学生,其它七个村庄只招收五、六年级学生,11月开学。到1949年上半年,经过党政军民的艰苦努力,农村逐渐恢复了元气,各村初小陆续恢复,小学老师先后回到工作岗位,并吸收了一部分新老师,以补充师资的不足。
13周岁的张长经和12周岁的孙德海当时是同班同学,教育停办半年多,刚一复学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教学需要的东西很不齐全,但他们并没有感到艰苦。杜辉说当时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课本,老师们到处搜罗旧课本、报刊图书,分门别类从中选摘或改编一些内容进行讲授,课上课下,白天晚上,师生忙于抄课文、记笔记。这些学生中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年龄都比较大,他们迫切要求学习。复学后有了学习机会,学习劲头很足,学习情绪很高,学习十分刻苦。
杜辉说,复学后的小学教育目标是:教导学生识字、明理,发挥其智慧,增进其健康,培养学生生产知识技能及民族斗争的实际知识,使之成为建设新中国之新一代。诸嘉村完小教师有十多人,绝大多数是二十几岁的青年,他们工作热情,有朝气,好学上进。
当时正值冬季,教室的门窗残缺不全,玻璃破碎的很多,都是用旧报纸糊的,也没有生火炉,学生的手脚都冻肿了。中午自带的饭菜多是玉米饼子、熟地瓜和几块咸菜,吃时又凉又硬,学校连热开水也无法供应。教师的生活同样也是很艰苦的,自己到粮库搬运粮食,其中绝大部分是玉米和瓜干。教师的伙食标准是每月90斤粮(包括菜金和柴草费),略相当于中等农民家庭生活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却非常认真,课堂教学井井有条,多数老师教学效果很好。老师认真教、学生热情学的精神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互相鼓励推动,促进了教学工作迅速走上轨道。
新闻推荐
徐沛然同志,男,1922年7月出生,山东省诸城市人,1948年9月参加工作,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11月离休,2015年9月11日凌晨5时在烟台逝世,享年93岁。1942年3...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