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蓬莱潮水镇有一大批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毅然走上了抗日前线,抛头颅,洒热血。有的成为无名英雄,有的至今查无音信,有的多年伤残、旧疾、积劳不起,业已作古,鲜为人知。今年77岁的退休干部刘志坚十年如一日收集历史史料,走访亲历者家庭,整理了九篇文章共三万余字,记录下波澜壮阔的潮水镇抗战烽火。
“亲历者有义务记录潮水‘三军二路\’抗日历史”
刘志坚1938年生于蓬莱市潮水镇,那时抗日战争刚刚打响,家中很多亲戚参军入伍或暗中协助抗日。自记事起,刘志坚就经常听长辈讲打鬼子的经历,自己记忆力又好,长辈们说的故事到现在仍记忆犹新。
让刘志坚决定收集潮水镇抗日史料的节点,是在2005年8月。老人介绍,当时年已八旬的小姨母王群专程从辽宁本溪回到家乡潮水镇三寨村。见到了她的叔兄王登赢。姨母亲自到蓬莱烈士纪念馆,查看烈士纪念碑石上的材料。墙面刻有她二位兄长王登仑、王登峰的名字,但王登峰不是1940年保卫蓬莱战役牺牲的。姨母就登报寻找1938年正月初四随张尔乙起义的哥哥。媒体报道后,很快就有人提供线索,其中老烟台八中学生周展益提供了一张1934年1月6日欢送同学毕业的合影,其中就有王登峰。这也是他唯一的一张留世照片,照片中其他人都是潮水镇著名乡绅的后人,大多投身抗日。
在陪姨母找寻兄长的过程中,刘志坚意识到,潮水镇正是有了这些爱国青年为中坚力量,再加上他们背后有一批积极热情参与、支持抗日的开明乡绅们为后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才燃起了潮水镇的抗日烽火,使潮水成为首举“三军二路”抗日义旗的抗日先锋部队的发源地之一。自己作为亲历者,有义务记录下这段鲜为人知的抗日历史。
“十年如一日走访搜集抗日史料觉得值”
2005年年底,刘志坚开始收集史料,他先是来到烟台市和蓬莱市文史办,查阅《蓬莱文史》等资料中关于潮水镇和三军二路的部分,发现材料中缺少很多内容。“像王登仑、王登赢、王登峰与张尔乙等组建三军二路,潮水镇四大地主家庭满门抗日的历史都鲜有提及,而这些都是我从小就亲身经历的,胶东抗日史如果缺了这段,实在是太可惜”,刘志坚意识到,只有靠个人的搜集,才能让这段历史公诸于世。
说干就干,转过年来,刘志坚开始走访了解当年情况的亲戚和抗日志士的家属,然而这些人绝大多数已离世,在世的也年近九旬,记忆力和表达能力严重退化。刘志坚也已年过花甲,身体欠佳,但为了搜集这些宝贵史料,从2006年起,刘志坚每年至少要回潮水十几趟,访遍了仍在老家的亲戚和抗日烈士亲属。因为大部分老人身体状况不好,每次见面时间不超过一小时。“这些老人很多回忆都是不完整的,所以我经常会用引导的方式帮助他回忆。”刘志坚说,访谈没有时间顺序,想到什么就谈什么,一般是从拉家常开始,逐渐引出抗日时期的经历,在受访者断断续续地讲述中,刘志坚记录下那段烽火岁月。
即便不回潮水,刘志坚每个月都要和远在辽宁、南京、北京、济南等地的知情人通电话,一打就打好几个小时。搜集史料的过程异常辛苦,比搜集更困难的,则是采访对象家人的冷漠。“有好几次采访对象的子女听说我是来搜集抗日史料时,一口拒绝了,觉得我是在‘没事找事\’。”刘志坚说,碰到这种情况,自己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在说服不了的,就从其他知情人口中,尽量了解相关史料。
“北京杂志社约稿督促我将史料集结成册”
经过十年来的走访,刘志坚从上百位知情人的口述中,收集了丰富的潮水镇以及三军二路的抗日史料。他原本并没有将这些资料整理成稿的打算,直到今年3月,北京一家杂志社向刘志坚约稿,老人才决定将这些心血凝结成册。为了保证稿件内容准确无误,刘志坚又进行了四个多月的调查、取证,于8月份将稿件修订完毕。
在刘志坚位于开发区的家中,他给记者展示了文章手稿和配片,这些文章和照片记录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潮水镇刘、王、郝、张四个“秀才之家”满门抗日的波澜壮阔家族史,还包括抗日烈士郝斌二姐郝菱芳虎胆救八路的义举,王登赢、王登仑兄弟与张尔乙建立三军二路,烟台老八中毕业生投身抗日等历史。
其中,最珍贵的史料就是十年前周展益提供的那张合影,这张照片是1934年1月6日烟台老八中9级学生王文述毕业时,潮水镇在八中不同年级的同学及亲友10人的合影,承载着许多潮水人当年抗日的记忆。“坐着的是王文述,左一是王文遂,他们是兄弟俩,潮水镇海头村人。”刘志坚介绍,王文述和王文遂来自海头村,王文述1934年春毕业后,又考入北京艺专(中央美院前身),在抗日救国学生运动中是骨干,曾组织、带领同学们赴安东为抗日募捐,购买药物,并借助父亲和弟弟办的针织厂、海产店的人际关系,为抗日做了很多事情。王文遂受哥哥的影响,思想进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募捐活动。
照片中右二和左二,则是葛庭焜和葛庭燧兄弟,哥哥葛庭焜大学毕业后在芝罘区东山与他人合资,创办起山东烟台蚕丝专科学校,日本鬼子入侵烟台后,葛庭焜带领全家人从烟台回到大葛家村,利用村内老庙房改办成的学校办学,并担任校长,亲自授课。他采用八路军编写的简易“国防”课本,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购买许多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为乡亲看病、治病,对贫困户从不收钱,成了教学、行医于一身的名人。弟弟葛庭燧则是享誉国际的物理学家,生平传记数不胜数,但他儿时经历却鲜为人知。
刘志坚介绍,葛庭燧从小聪明过人,12岁就考取烟台老八中,192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29年他回家探家时年仅17岁,暗地组织村内青年人把大葛家村庙里的泥神像全部拉倒,并在全镇宣传反封建迷信、清泥神活动。在哥哥的影响下,葛庭燧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制造军火消灭鬼子,赴美后参加曼哈顿计划,为研发投向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做出重要贡献。“可以说,潮水人民前仆后继的抗战精神,对葛庭燧的人生有着重要影响,这段历史弥足珍贵。”
“家乡人抗战史实需要后人铭记”
据悉,刘志坚已经完成了九篇文章,合计三万多字,收集珍贵史料照片二十多张。在刘志坚老人的书桌上,堆积着两摞小山一样高的稿纸堆。刘志坚说,这些都是平时积累下来的,自己写作的习惯从年轻时保持至今,退休后每年都写作几十万字。然而,随着年岁增长,刘志坚难以每日投入大量精力用来写作,更无法将手稿转化成电子版。这时,老伴主动提出学习打字,帮助自己整理书稿。在子女的帮助下,老伴三年前开始对着键盘和字根表学习五笔,从当初的“电脑盲”锻炼到现在一小时能打五百多字。采访中,刘志坚不停地感谢着家人,“如果没有老伴和儿女们的支持,我自己肯定不会坚持到现在。”
回忆起抗日烽火,刘志坚说,“抗日先驱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为我们换回了今天美好的生活。潮水镇当年那些热血青年、开明乡绅,为了抗日有的把儿女送上前线,有的捐出家产全力支持抗日,这些历史需要后人铭记。只有记录下来,才能让人们牢记。”对于抗日战争的史料收集,刘志坚说自己不会停歇,目前已有近万字手稿即将整理完毕,希望这些历史能让更多年轻人所知,从而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
刘志坚(右)和烟台民俗专家、文史学者安家正。(资料片)
老照片承载抗日记忆。
新闻推荐
52岁检测员管锡建倒在加班路上, 为了百姓的食品安全,他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YMG记者赖皓阳摄影报道2015年7月15日中午,一位年仅52岁的食品检测员倒在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起来,他就是烟台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