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医附小1960级3班的同学们和他们的体育老师李敏欢聚一堂。本报记者范佳摄
1965年,自发找李敏道别的同学和他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近日,省城七旬老人李敏突然接到一个让他整宿都睡不着觉的电话,这是他52年前教过的第一批小学生打来的。这些学生为了找到他,用了很多年的努力。游泳、乒乓球、跳伞、射击、航模……当年20岁的李敏带给这些学生一片丰富多彩的体育世界,深深地镌刻在他们的童年记忆中。
本报记者范佳
20岁老师初上岗
组建六七支运动队
“这个班的孩子大多是医护人员的子女,都很朴实、听话,很给我捧场。每次上体育课,都早早地排好队。这么多年不见,没想到他们还想着我,寻找我。”李敏感慨道。这个温暖的电话勾起了老人52年前的回忆。那时候他是个20岁的小伙子,山医附小是他工作过的第一个地方。“初出茅庐不怕虎”,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原本没有什么体育活动的校园,一下子被李敏带动得生机勃勃。
“我当时看到校园里有个大操场,隔壁还有游泳池,设施条件太好了,得想办法利用起来。”李敏在学校里成立了六七支体育队伍。
当时恰逢第26届世乒赛庄则栋赢得冠军。李敏的第一节体育课就上的乒乓球。他让传达室师傅帮忙在树间垒起了土泥台子,一个台子不够,又从医学院工会寻来两个木头台子。很快,风风火火的乒乓球训练课就开始了。后来,山医附小的乒乓球队在济南市比赛中名列前茅。
李敏发现,在学校后面的国际俱乐部里,有跳伞塔等非常时尚的运动资源。于是他又成立了航模、跳伞和射击三支队伍,这在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年代,一下子为孩子们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为了让学生克服恐惧感,第一次跳伞的他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为了丰富校园的课外活动,李敏专门跑到三合街小学、省实验小学、山师附小等名校“取经”。他专门为每个班都排了课外活动课程表,并用石灰粉在操场上画线,分配活动区域。每天放学后,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候。推铁环、跳绳、踢皮球……操场上满是红扑扑的笑脸。
在山医附小的日子,李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每天他的课程表都排得满满的,一周足足有29节课,周末不休息,寒暑假也忙碌。每天早出晚归,回来躺到宿舍的平板床上就睡着了。
学生结伴找到他家
留下一张珍贵合影
那时候,60级3班的班主任身体不好,李敏就常去班中代课,不仅教语文、数学、美术、毛笔字,还常带孩子们外出活动。有次李敏带学生们去千佛山郊游,有个姓韩的男孩贪玩,去山边摘酸枣,没想到掉进了一个土坑里,摔了一道大口子。李敏赶紧背起男孩,一路奔跑,把他送回家去。这个画面给很多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敏在山医附小工作三年后,便去了化纤厂。听到老师要走的消息,同学们都很惊讶、难过,大家便自发去李敏家中和他道别。“那时候我们都是十岁的孩子,平时住在山医里面,外面的世界对我们来说很陌生,甚至有些害怕。但我们互相鼓劲,坐上汽车,在马路一端找到另一端,终于找到了李老师家。”学生刘琳回忆。
尽管生活不富裕,李敏特意让母亲为孩子们煮了一大锅香甜的地瓜,还带着他们去照相馆照相,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把60级3班同学们的心凝聚得紧紧的。这些年他们时常聚会,每次聚会都会提起李敏老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寻找李老师的计划在同学们的心里酝酿开来。
最早行动的是刘琳。她小时候并不擅长体育,但却在体育课上获得了李敏的表扬,这给了她很大的鼓舞。知道李敏去了化纤厂,她便拨打114查询,但通过化纤厂并没有找到李敏。
王百民提议通过公安查询。输入“李敏”这个名字,有成千上万条结果,经过年龄段的筛选,查了整整半个月,李敏的信息终于浮出水面,60级3班的微信群里一片欢腾。怀着激动的心情,王百民拨通了李敏的电话,才有了今日再聚的缘分。
从小和体育结缘
他们的身体都不错
“五十二年弹指一挥,我们也从青葱少年变成了老年人,但我们一直念着李老师。他就像比我们年长十岁的大哥哥,再见面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在11月19日的聚会上,张力泉激动地说。
一进门就被老师叫出了名字,这让朱武成十分感动,当年她参加了李敏组织的射击队。“那时人还没有枪高,扛不动,就趴在那里瞄准。想到只有当兵才能拿到枪,小小年纪的我觉得特别神圣。”朱武成说。
得到和老师重逢的消息,李蓟芳专程从东营赶来了。在李敏的游泳队里学会游泳后,她与水的缘分就一直没有断过。已经年过六旬的她依然坚持游泳,动作常被年轻人夸赞标准。如今她还把这项技能教给了不少孩子们。“我们山医的孩子都会游泳。”她自豪地说。
于博山也回忆起他参加跳伞队训练的情景。那时济南国防体育中心在班里就选出了四名同学,他是其中之一。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去训练。“一开始拽绳子拽不动,教练告诉我们要使出全身的力气。”从小就关心国防事业的他后来成为了一名军人。
颜纪安是班里的体育委员,曾经是历下区四百米跑的冠军,如今他依然坚持着早起爬山锻炼的习惯。他笑着说:“只要运动起来,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从小和体育结缘,我们班的学生,现在身体都不错。”
新闻推荐
@涣涣:考验济南人素质的时候到了!@要不然呐:好有创意,忍不住马上去坐BRT。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纸媒再次走近我们,给我们更为真实的阅读感受。@我就是我不一样:非常棒,晚报这样做挺贴心,贴合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