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本报以《企业已经破产离职证明到哪儿开?》为题,报道了市民王先生因档案流向不明导致的麻烦事儿。根据济南市档案管理系统记录,其档案在长清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但长清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系统栏内却写着“无”。“系统是根据企业上报的名单录入档案信息,但档案是不是真的到了我们这里并不一定。”长清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只能建议王先生从毕业后的第一家单位起层层追溯。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人对于自己的人事档案熟悉又陌生,对其流向也不甚在意。殊不知,档案一旦丢失将十分麻烦。
个人档案记录了什么?
从小到大,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叫做“记入个人档案”,但档案中究竟有什么你真的清楚吗?
记者了解到,人事档案是记录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在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等相关证明时,都需要使用档案,这也是中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特色,与个人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紧密挂钩,具有法律效用。
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档案则是国家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各种社会实践的真实历史记录,是大学生就业及其今后各单位选拔、任用、考核的主要依据。大学毕业后,毕业生已落实就业单位的,到单位报到即可;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档案发回生源地后,毕业生需自行报到。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个人不能自行保存档案。
在记者随机调查的数十名不同年龄层人士中,多数表示人事档案“听起来很熟,不知道在哪儿”。“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填了档案寄回地址,但我参加工作后向单位询问,得到的答复是不在单位,档案在哪儿我也不清楚。”2015年毕业的小赵的回答几乎可以代表多数受访者。
档案丢失后怎么查找?
记者调查了解到,济南市人才交流中心保存了5万多份人事档案,各级人才交流中心、具有档案保管权限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等也都可以保存档案,因此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不少人对档案流向心存疑惑。
档案可以保存在哪儿?对于毕业生来说,毕业后档案一般有两个去向,签了就业协议书的,发到企业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暂时没有就业或自谋职业的,学校免费保管两年或者发回原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档案托管则包括单位委托和个人委托两种方式,暂时无工作单位的可办理个人托管,两种托管方式都是免费的。“2016年元旦起,全国取消了档案管理费,人事档案产生的管理费用由国家财政承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档案有哪些用途?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中心每年依据档案开具的相关证明最多的是用于社保要求、学历证明、考研证明、存档证明、接管转党团组织关系等,人才交流中心开的证明只能以档案为依据,如果档案中没有及时更新信息便无法开具。
档案丢了怎么找?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建议,当事人应当对可能存放其档案的单位进行逐个排查,档案调动时是走机密要件的途径,非常安全,不存在丢失的可能性。但由于档案在个人手上,因个人保管不善丢失的将无法补办。(本报记者 曹雅欣)
新闻推荐
既要温暖如春也要蓝天白云王文涛察看二环路建设和冬季供热工作、检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本报11月3日讯(记者王端鹏)随着天气转冷,冬季供热工作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今天上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涛先后到济南热力有限公司浆水泉热源厂、师大新村换热站,察看供热准备、超低排放等工作,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