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葆元
济南的公共自行车在期盼中终于尘埃落定,要登临泉城街头了。目前尽管只限于在历下区交割租赁,但有了开头,应该会有一个好的过程。为什么不说好的结果呢?因为结果需要全体市民来书写。
公共自行车虽然在其他城市方便着市民的出行,但是在济南还是初登大雅之堂,有好多路要走。比如市民的习惯,用车人对自行车的保护,有关部门对自行车的养护,如何为租赁者提供性能良好的车具等等,这里边有租赁规则的问题,也有使用人道德的问题,还有个人习惯适应这一新生事物的问题。不能把所有不良习惯考虑太多而止步,也不能把所有良好的愿望想得毫无瑕疵而自喜,以后公共自行车要与我们伴行,它是我们这个城市最后一公里的“腿”。
现代城市生活空间局促,道路局促,住室局促,很多家庭需要交通工具,置办了车辆又无处安放。小到自行车,大到汽车,不买头疼,头疼无以代步;买也头疼,头疼无法安置。我们的社会对于大量交通工具的涌入则是不限头疼,头疼拥堵;限也头疼,头疼怨声。公共自行车是解决这些矛盾的一个有效手段,它是绿色出行工具,用时租,不用时还,缓解了家庭存车的空间,甚至节约了存车的费用。这个意义如果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私家车的保有量也将减少。公共交通以无比优越的条件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或许这是适合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良策。公共自行车是利民之举,是环保之举,希望能出现一批志愿者,像爱护自己的车子一样,给自行车加点油,损坏了修一修,弄脏了擦一擦,让利民的东西恒久远。
新闻推荐
日下午的颁奖仪式气氛热烈,现场有非遗艺人学生手持面塑泥人为老师加油,并承诺把所带的泥人卖掉,留给齐鲁晚报做公益基金。还有一名最佳公众服务奖获得者专门拿来了看家玩意,为现场观众展示。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