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协同完成操作任务。
作为以工科见长的老牌中职院校,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一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放在第一位。“充足的实习实训设备设施,让我们完全告别了过去‘在黑板上开拖拉机\’的时代,但‘拖拉机\’开得好不好,就需要在教学上做文章。中职生基础薄弱、兴趣和信心缺乏,更应该在培养模式上下功夫,建立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教学模式。”校长苗向阳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2013年,学校大胆创新,在机电、数控、电子三个专业开始试点“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将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而学校的探索和实践也成为“理实一体化”的济南职教样本,吸引兄弟学校到校学习取经。
教室变身“大车间” 学生按“任务”实际操作
走进电子电工实训室,记者发现,这哪里是教室,完全是一个工作车间。
没有黑板,没有讲台,有的就是一个个的操作台,几个同学一组,围着操作台,有的测试,有的插线,配合得天衣无缝。而穿着“工装”的教师在各操作台间穿梭,随时准备给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解答。原来,为了构建理实一体化的实训环境,学校对教室进行了车间化改造,而这种大车间化的布局让理论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教、学、做、评”过程真正融为一体。
“自己动手操作比坐在教室里听讲有意思多了,碰到不会的地方,一个小组的同学可以商量讨论,如果没有结果再请教老师,老师就在实物上直接进行操作,交流起来很方便,也很直观,一看就明白了。”在学校的电子电工车间,2014级机电专业的田茂庭正在和同学练习“供料单元组装与调试”项目的操作,按照“任务书”中的要求完成拆装。
根据这周的课程安排,除了休息一天外,田茂庭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训室和组员们一起组装零部件,课程安排也是和实际操作联系密切的机械和编程课程。他拿出一份“任务书”告诉记者,上面详细记录了操作步骤,这就是他们的“教材”。
据教师曾宪茗介绍,无论是实训环境还是操作内容,完全是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的,就像现在进行的小组共同合作,每个人都有一个企业角色,协同完成一个实训项目。同时,教学内容也由原来的大厚书被分成了一个个“项目”,每个“项目”再具体化为一张张的“工作页”,也就是现在学生手中拿着的“任务书”,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任务完成学习,一目了然,更有针对性。
另外,学生从第一天进车间开始,就按照企业要求,进行岗前安全培
训。进车间必须戴好安全帽、穿好工作服、戴好防护镜。切实管理好
女生头发盘整、学生工作服上衣袖口扎紧等关键环节,排除一切安
全隐患。
“双师”型教师发力 对接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
在另一个电工实训室,来自2015级大专电子的学生正在学习维修电工项目。
“早自习一结束,我就直奔实训室了,今天上午必须要完成这个电动项目,然后让老师通电检查,检查通过后,老师会根据完成程度给我打一个分数。”一位同学告诉记者,他们的成绩和每次实训完成作品紧密相关,不光有个人成绩还会有小组成绩,所以谁也不敢偷懒,不仅数量上要完成,质量上更要精益求精。
由于一体化教学为理论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所以学校建立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各项目技能训练的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同时,教师再根据课程目标设定评定指标,在学习训练过程逐项评定成绩,使理论、实践、考核三者同步进行,使考核更具科学性和综合性。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会教学,而且在专业技能及实践方面也要样样行。”学校副校长闫少华说。
为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对所有专业教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改轮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先进方法。直接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指导教师,进学校给教师“开小灶”。同时,让专业老师轮流到引企入校的企业顶岗锻炼,迅速对接生产一线,让教学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助力教学改革提质增效。
“很幸运自己遇上了职业教育的春天,通过各种比赛,让一大批师生从中脱颖而出,我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校大赛指导教师朱玉超告诉记者,2013年,他带领3名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在国赛网络综合布线项目获得了金牌。
据了解,这是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首次斩获国赛金牌,同时也实现了济南职业学校在计算机类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后两年,网络综合布线项目金牌未曾易主,学校实现了国赛该项目的三连冠。
“助教生”亦师亦友 以学生视角实践一体化
从2013年至今,学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专业技能真正得到全面训练与提高,提升了就业核心竞争力。据统计,近3年来,学校共有43个教学班,近1600名学生受益。
“每天10点前是理论授课时间,老师会在实训室给学生讲授一个新知识点,然后剩余时间就是学生自己分组讨论编程,然后根据程序直接上机器操作实践。现在在实训室待一天比以前上一个月课学到的东西还要多。”学生宋平告诉记者,现在一周4天,每天至少有5个小时的时间是在实训车间度过的,本学期的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将全部在实训室完成授课。
学生马史林表示,理实一体化的上课方式,能让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不会的问题,可以问老师,还可以问“助教生”。
据了解,为发挥“学长”的作用,学校选择部分技能水平高、责任心强的高年级学生或参加过大赛的学生为“助教生”,作为“小老师”协助老师辅导和管理学生。现在学校共有“助教生”11位,数控专业“3+2”的康浩昌就是其中一位。
“我在班里是班长,而且专业成绩比较好,这应该是我入选的原因。作为助教生,课前要协助管理老师完成实验仪器设备、耗材及教学资料的准备工作,课后按照‘6S’要求,完成实训区整理,做好教学资料和日常用品的保管,做好登记和记录。”康浩昌告诉记者,他还是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桥梁,课下积极与学生们交流,收集“民意”,然后反馈给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及时调整。
康浩昌坦言,在当助教的过程中,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同时也体验到了教师工作的艰辛。接下来,他还将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所需要具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精神,虚心向任课教师请教,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助教生的年纪和学生们相仿,易于学生心理上接受他们的教导和建议,同时,他们也会把自己在学习的心得,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给学弟、学妹们。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也让理实一体化管理更加人性化。”闫少华说。
新闻推荐
想给新买的商品房办个“证”,又要约好开发商,又要请假,还得凑别的业主时间一起去……太费劲了。要是万一碰到“不靠谱”的开发商,卖完房子吊销了营业执照,就算买的正规房子,也别想办“不动产证...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