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本报报道甘肃金昌19岁小伙王浩然随父母来到济南,因外出游玩不慎走失,该消息引发极大关注。昨天,本报记者了解到,王浩然已经被找到,在走失的5天5夜里,他吃住全靠济南的好心人帮助,现已随父母离开济南回到甘肃家中。(见本报今日A5版)
一名刚刚中学毕业的小伙子,走失在一个陌生城市的街头,尤其在接连几个风雨交加的日子,身无分文,无依无靠,其惨状本来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王浩然并没有凄凉到露宿街头,沦为“弃儿”,反而,他被这个城市中的多位好心人容留,有的可能只是一瓢水一口饭,有的只是一张床。在事后的回忆中,王浩然眼中的这些好心人,对他的救助好像没有刻意的“做好人好事”,他们更像邻家长辈一般“顺便搭把手”,这一点尤其令人动容。王浩然的母亲说他“虽然走失了好几天,精神状态还不错,也没见饿瘦”,这足见其内心的欣慰和感激。
可以说,王浩然的不幸,是因为对于济南的陌生;而他的幸运,却是因为济南对于陌生人向来的不生冷。救助王浩然的这些人,就是街头闲逛的爷爷奶奶,是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市民,然而,这也是此事的可圈可点之处,这至少从侧面证明济南的厚道之风气韵悠长,良善的因子在民间社会积淀丰厚。其实,在“仗义山东人”的基色下,“济南人厚道”的评价应该不算陌生。我们以前曾不止一次提及济南人在外地尚且多有义举,在济南的街头,这座城市对外来人自然也不会吝啬和疏远。眼下适逢济南创建文明城市如火如荼,街道整洁、道路畅通、绿化到位、文明有序……然而所有这一切的转变和长久维持,都有赖于“城市人格”的素养敦厚,这里的城市人格,就是如救助王浩然一样的市民,一个一个集聚起来,而后构成的地域鲜明的人格谱系。同时,一种“厚道”的城市人格不是抽象的,而是可见可闻可触摸、有烟火气息,甚至可以被继承和进一步开掘的稳定生活态度,并且这种厚道和时代演进不脱节,可兼容,不像某些人说的“土气”,它是符合新型社区建设的一种精神层次上的富矿,是这座城市特有的精气神儿,更是“创城”不可缺少的民间支持。
我们打造一个城市的文明品牌,固然有诸多硬件提升的必要,离不开资金支持的带动,但是还有更深层的文明是需要“人格”作为铺垫的,这就有了把“厚道”纳入城市名片打造的必要性。毕竟,一个健康豁达有爱的城市基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向心力,一个城市口碑,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经济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受益无穷。
更何况,从治理的角度而言,一个敦厚向善、急人所难的民间社会往往有着高度的自净功能,意味着低廉的社会管理成本,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在“千城一面”的城市格局中,城市人群辨识度上的模糊,更让我们有一种紧迫感,极力呵护“厚道”这种特有的为人处世方式,不让它被慢慢冲淡。
新闻推荐
本报7月24日讯(记者韩霄鹏)“韩氏杯”首届济南民歌大赛将走进高校、社区和商超等地,在推广济南民歌的同时,进行民歌大赛选拔,挑选有志于传承济南民歌的“好声音”。不论你祖籍济南、出生于济南;曾经或...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