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晁明春
本报通讯员李娜石先玮
老龄化过程中,由于人口流动等因素,农村的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城市。地处济南与泰安交界处的长清区万德镇马套村,村集体立足实际,试点了“村级慈善助老基金”的集体养老新方案。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万德镇马套村共有1645人,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2013年,马套村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建设了幸福院,近几年又投资改善了卫生室的条件,建成了文体广场和活动中心。硬件设施完善了,如何形成养老“长流水”、解决资金流转问题就成了制约瓶颈。立足实际,马套村设立了“村级慈善助老基金”,通过集体养老的方式,探索了“养老金补贴制度”和“以房养老”。
“村级慈善助老基金”来源于村民缴纳、村集体经济补贴、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
建立了基金之后,马套村试点了“养老金补贴制度”,具体办法是:子女按月缴纳或者按年一次性缴纳养老金,缴纳标准最低不少于100元、最高限额1200元。基金会再根据子女缴纳的养老金数额,根据年龄给予多缴多补的补贴,其中60-79岁的基金会补贴其缴纳数额的30%、80岁以上的基金会补贴其缴纳数额的50%,连同其子女缴纳的养老金一并发给老人。无子女的老人,基金会每年直接补贴600元。
“村级慈善助老基金”主要是用于老人自由支配、免费午餐、发放节礼三部分。其中,发给老人的费用就是按照“养老金补贴制度”每月15日发放到位。免费午餐,指的是幸福院每周一到周五的免费午餐,村内65岁以上老人都可以到幸福院免费就餐,餐品由集体经营的旅行社提供,保证饭菜不重样。发放节礼,是指村集体逢年过节的物品,比如母亲节发肉、中秋节发月饼、重阳节发苹果等等,营造爱老、孝老的氛围。
就拿81岁的李大娘来说,她现在每个月的15号都会收到村委会发给的300元“养老金”。李大娘仔细算了一笔账:这其中200元是子女缴纳的,自己81岁了,村委会再补贴50%也就是100元,自己总共收到300元。“别小看我这300块钱,大事小事的不用去找孩子要,心里头可舒坦了。”李大娘高兴地说。
“村里有约束机制,子女必须在每月10日前自觉到村委会缴纳养老金,15日基金会发放给老人。对于口头确认缴纳,实际却未缴纳的,我们会在当月的四德榜公示。这些方法都起到了一个总协调作用。一般农村家庭,子女不缴养老金,老人也不会去要,都会体谅孩子赚钱辛苦,宁可苦着自己不花钱,有病就硬扛。现在老人月月有活钱,每周有免费午餐、过节有节礼,生活的幸福指数非常高。家庭也更加和谐了。”村委会主任肖树荣介绍。
在建立“慈善助老基金”制度的基础上,马套村还结合实际试点了“以房养老”的办法。针对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老人,由老人出具书面申请,经相关继承人签字同意后,村委会出资照顾老人的医疗及生活费用,待终老后其房产归村集体所有。这项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孤寡老人无人照料的隐忧。
自建立慈善助老基金会、实行“集体养老”方案以来,村民与村委会的关系更加紧密了,老人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家庭生活和谐了,村集体的凝聚力增强了,老少皆有所乐,所有老百姓真正成了马套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分子。
新闻推荐
□记者刘兵报道本报济南讯记者近日从相关部门了解到,4月28日起,位于济南长清大学城中心区域的济南国际园博园将免费对外开放。这是园博园自今年1月5日闭园维修提升改造,时隔3个多月...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