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小米、阿里、京东纷纷开设实体店之后,中国最大跨境电商网易考拉的首家线下店也在日前亮相。电商巨头的接连转变,无疑昭示新零售的普及,而这也给实体经营者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
电商巨头不断渗透线下渠道
4月12日,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在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谈到,今年年底前每天要新开 1000家京东便利店。这也意味着京东今年将要开 36.5万家门店。
紧接着,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最后一天,京东最大的无人超市在雄安新区开业。
在此前的4月28日,阿里旗下的线下购物中心亲橙里在杭州开业;而网易考拉海淘爆品店线下门店也同时开业。
若加上此前亚马逊在西雅图开设的第一家线下书店,阿里在北京打造的“盒区房”概念等举措,都在说明互联网巨头的线下设想正在一步步实现,他们的战略目标也逐渐清晰。
与此同时,济南目前正在营业的苏宁小店已有6家,今年年底前保底开设40家,到2020年将在济南开 500家店。
据了解,2017年底,苏宁曾发布智慧零售战略称,将通过“租、建、并、购、联”等方式,于2018年拓展5000家互联网门店,并在三年内将互联网门店增至2万家,包括“一大两小多专”的10种不同业态产品族群,其中苏宁小店2018年的拓展目标是1500家。
当前电商从线上获取流量和收入,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最近几个季度阿里的中国零售平台上移动月度活跃用户基本都稳定在5亿多;京东在2017年第四季度净收入增长38.7%。有报告显示,中国2017年网络购物APP的渗透率从63.5%增至69.9%,用户规模增加1.42亿,已达7.13亿,这也意味着未来的线上市场将进入一个存量时代。
社群经济是商家新方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三年内电商增速从49.7%降至26.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5.14亿,相较2016年底增长10.2%。
通过开设实体店铺,互联网巨头逐渐打开线下市场,无论是打着“传统商业数字化升级”的旗号,还是出于收割线下流量为目的,他们都成功地引领了现在的新零售格局,也同样在无形中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从单个门店到购物中心、从精选电商到商超综合体、从中高端人群到普通居民、从战略投资到亲自开店,这些互联网巨头正在线下不断渗透。
据淘宝公布的数据显示,亲橙里开业2小时,一楼的淘宝心选店铺商品全部售空,开业当天线上线下共售出超过2万件商品。
而济南的苏宁小店,也在同样分析并逐渐满足着消费者的需求。苏宁小店负责人刘相表示,“苏宁小店定位于社区服务,采用‘便利店+APP’的模式。用户在线上通过APP进行下单购买,能实现2公里范围1小时内闪电送货上门。”
电商巨头的转变正迎合了时下流行的“社群经济”。在美菜网渠道中心总经理李孟军看来,2016年末、2017年初,互联网线上获客成本急剧增加,从一两元上升到5元、10元,而有些领域获客成本甚至高达200元/位。互联网带来的流量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很多企业都开始从线下入手,以社群经济为入口深耕线下,依靠口碑效应和人群复购来获取更便宜的流量。 (本报记者 蔡卓男)
新闻推荐
本报5月3日讯(记者刘晓群通讯员张长美)3日上午,市人民检察院、槐荫区人民检察院共同打造的“梦之航”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启动仪式在槐荫区举行。教育基地内涵盖了逃生知识、心理健康、法...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