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济南K18路公交车上我心脏病复发,神志模糊,生命垂危感谢那位好姑娘,扶住我,第一时间给我吃下速效救心丸感谢公交驾驶员、保安,还有一整车善良的乘客,及时把我送到医院感谢那位不知名的好医生,给我妥善的救治和暖心的叮嘱感谢泉城人给我第二次生命……
济宁64岁老人吴绍珍
在事发的8938号公交车上,刘寿海讲述救助吴绍珍的情况。(胡磊 摄)公交车驾驶员刁亮
4月17日,济宁老人吴绍珍在济南乘公交车时心脏病复发,在车上乘客、驾驶员、乘务安全员及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吴绍珍转危为安。回济宁后,吴绍珍写来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寻找当天帮助自己的好心人。有意思的是,他想感谢的几位当事人,都已不约而同把这件“小事”抛在了脑后,当时的公交车驾驶员刁亮,看到了工作群里“寻找当事驾驶员”的“寻人启事”后,仍没觉得这件事和自己有关。
○“寻人启事”之一
来自济宁老人的感谢信
从济南回去之后,吴绍珍的身体逐渐恢复。思来想去,虽然已事发数日,他仍觉得,迟到总比不到好,他必须要写下这封感谢信。
4月17日8点多,吴绍珍在济南办完事,乘坐K18路公交车去前往火车站,准备坐火车回济宁兖州。他身体本来就不好,心脏已植入6个支架,加之连日劳累,坐上公交车不一会儿,就感觉身体严重不适,头晕胸痛,大汗淋漓,四肢无力,神志模糊。
此时,他恍惚中感到一位乘客扶住自己,找出速效救心丸喂他吃下,不断给他号脉、擦汗,并建议他去医院治疗。虽然服药后稍有缓解,但吴绍珍仍难受得厉害,只能通过声音判断,帮助他的是位姑娘。
在吴绍珍模糊的记忆里,车上乘客非常热心地配合,驾驶员很快把车开到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下车后,车上的保安把他搀扶到医院急诊室,直到安顿好才返回公交车。在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对他进行检查治疗,使病情很快好转。特别是医院急诊科一位记不清名字的李姓医生,不但积极救治,还非常耐心地安慰他,嘱咐了很多注意事项,让他感觉特别温暖。
在信中,吴绍珍表示,他已经64岁了,又是病人,加之在外奔波,身上异味较大。现在的年轻人,就算是近亲属,有的都嫌脏,但在车上帮助他的那位姑娘却全然不顾这些。整个救治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对此有半点的嫌弃,让他非常感动。全车乘客都爽快地同意先送他去医院,为此耽误了很长时间,这让他十分过意不去。
吴绍珍把这封信取名为《感谢泉城人给我第二次生命》。他特意写这封信,请求帮他转达谢意,向那位热心救人的好姑娘、K18路公交车的驾驶员、保安,那位不知名的好医生,那一整车善良热情的乘客,还有和泉水一样闻名天下的济南人的高尚品德。○“寻人启事”之二
无人认领的好人好事
在感谢信中,吴绍珍对这件事定位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然而,在当天的公交车驾驶员刁亮和乘务安全员刘寿海看来,事情则要稀松平常得多。
5月9日,吴绍珍的感谢信被转到K18路公交车所在的济南公交第一分公司五队。为了转达老人的谢意,中午12:00前后,副队长魏汝朝在工作群里发布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找当天的驾驶员。然而,没有一个人回应。这让魏汝朝感到很意外。他告诉记者,为了鼓励驾驶员们文明、助人的行为,公司对这类的好人好事会给予100元到200元的经济奖励。但4月17日当天,他并没有收到驾驶员关于此事的报告,现在专门问大家,也没有人回应。
为了弄清事情原委,魏汝朝查了当时的排班表,“早高峰,每2分钟发一班车”,涉及驾驶员数十人,一个一个打电话过去问。9日下午6点前后,刁亮接到了电话,起初,他仍然干脆地表示“没有,不是我”,后来仔细一说,刁亮发现,要找的这个人还真是自己。
刁亮告诉记者,其实他9日中午就在工作群里看到了“寻人启事”,但根本就没往自己身上想,“同事们做的这种事太多了,我那天做的就是个小事。”
当时跟车的乘务安全员刘寿海,跟刁亮的反应如出一辙,车队问他这事时,他一时都蒙了,“平时这种事太多了,没放在心上。”
据刁亮和刘寿海回忆,4月17日当天早高峰,车上乘客比较多,起初并未注意到吴绍珍。车行至青年桥附近时,乘客中传来一阵喧哗。刘寿海赶忙上前查看,发现吴绍珍坐在车辆右侧第二排的软座上,四肢无力地低着头。几乎同时,一位看起来懂医术的姑娘迅速过来,一直用手测试老人的脉搏,并从老人随身的包里找出速效救心丸喂他吃下。刘寿海和乘客们七手八脚地帮忙擦汗、喂水。姑娘告诉刘寿海,老人的情况很危险,建议马上送医院。
刘寿海将这一情况告诉刁亮,刁亮马上与车上乘客沟通,大家无一例外地爽快答应。刁亮争分夺秒地把车开到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口。刘寿海扶着吴绍珍去急诊科,刁亮在车上请求乘客们稍作等待,直到刘寿海把病人交给医生后返回,才驾车离去。当时很多人都赶着去上班,但整个过程中,乘客们不但毫无怨言,而且一直在帮忙,尤其是那位姑娘。刘寿海印象中,姑娘大概30岁左右,扎着辫子,穿着一件宝蓝色上衣。○“寻人启事”之三拒不“招供”的急诊科医生
从刘寿海手中接过病人的,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李霞。
5月9日下午,院方发出“寻人启事”,寻找这位吴绍珍口中“名字是两个字的好人李医生”,忙于准备次日急救知识比武的李霞,一度拒绝承认那人就是自己,直到当天的值班记录被查出。“真的没啥,这种事我们科室同事们做得比我更多更好。”采访中,李霞三番五次重复这句话。
李霞第一眼看到的吴绍珍,脸色苍白,虚汗出得厉害,身上的衣服看起来已经穿了多年,随身带着一个很大的包。除了送他来的公交车乘务安全员,没有人陪同,病人也不同意联系家属。
第一时间,她对吴绍珍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同时赶紧安抚病人心理。“这种病其实很危险,尤其是对做过心脏支架的人”,李霞说,没有陪人,病人会更加紧张,而这种情绪又会直接导致病情加重。
所幸,因为前期吃过药的缘故,除了血压较高外,病人情况还算稳定。根据治疗程序,需要半小时之后再做心电图复查,以排除急性心梗发作的可能。等待期间,李霞对吴绍珍进行心理疏导,通过交谈,病人放下了心理包袱。半小时后,病人各项指标进一步恢复正常。交谈期间,李霞了解到,老人经济条件不太好,经请示科室主任和护士长,除了最初收取的挂号费外,免除了其他费用。得知老人要坐火车回家,李霞又专门叮嘱了一些注意事项,老人离开时已近中午。
李霞说,没感觉这事有任何特殊,“我们日常就是这样对待病人的”,万万没想到老人会特意写信感谢。老人现在身体恢复得不错,是让她最开心的事。
(本报记者 胡磊)
当善良成为分内的事
没有经历过生死一瞬的人,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吴绍珍老人的这份感动。但时过多日仍要写下这封信,想来他受到了深深的触动。正像他在感谢信中所说,“泉城人给我第二次生命”,在他看来,这样的说法一点都不夸张。而李霞医生的说法也证实,公交车上的乘客在第一时间帮其服下的速效救心丸,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真正触动记者内心的,不仅仅是老人得到了救助,更重要的还在于,参与救助的所有人,都没有把这件事当作“行善”,而是当成一种正常的做法、一个本能的举动、一件分内的小事。
这种心态并非个例,也并非偶然。
凛冽寒冬,现代逸城小区门口,一名男子心脏骤停,过路市民自发围成圈,有的指挥交通,有的拿来急救药品,有的帮男子做心肺复苏。这道“最美人墙”,凝聚成一座城市的道德缩影;
面对急需 A型血的38岁高龄双胞胎产妇,济南近百名市民冬夜“跑步献血”,一度轰动全国……
近年来,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济南不仅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的“凡人善举”,也在越来越多地上演。
更让人欣慰的是,像刁亮,像刘寿海,像李霞,像那位不知姓名的姑娘,像一整车的济南乘客一样,这样的善举,越来越成为一种习惯,无需提醒,无需发动,无需名也无需利,在每一个需要的时刻,自然而然地来,又悄无声息地去。
当善良成为分内的事,文明和美德就已深深刻进人们的骨子里。
(本报记者 胡磊)
新闻推荐
10日,卡西欧决定退出卡片机市场;7日,奥林巴斯深圳工厂停产停工;更早之前,尼康关闭无锡工厂……这些昔日的相机巨头,今日纷纷落败。究其根源,无一例外,都声称遭到智能手机的巨大冲击。昔日“...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