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春展示她修补的衣服 新时报见习记者郭梦桐 摄
心爱的衣服上不小心破了洞怎么办,难道只能恋恋不舍地丢了?张玉春就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今年41岁的她,是一名修补衣服的匠人。20年来,有无数破损的衣服从她手中有了第二次生命,衣服修补好的同时,它所承载的情感也因此延续下去……
“破布”做成艺术品
走进张玉春的工作室,墙上上百种丝线排列整齐,五颜六色的丝线将人的注意力整个儿吸引了过去。屋里有四五个人,有的在忙着收发快递,有人在忙着修补衣服,见有人来,张玉春才从一堆快递中抬起了头。
“我就是个专门修补衣服的服装修补师傅。”在工作室的门后,挂着一件汉服,仔细看才能发现裙摆处破了一个大洞,“把破损的地方修补好,就是我的工作。”张玉春说。
“现在会针线活的人少了,衣服破了想修补,大多就买个带造型的布贴遮住。”只是布贴的样式大都固定,再加上并不适合西装、大衣一类的正装,“所以很多时候干脆就直接扔掉再买件新的。”她说。
然而,这些破了的衣服,在张玉春的手中会有不一样的命运。挑选同样颜色的丝线、仔细比对破损处的经纬线……一针一线的织补都需要她亲手完成,“修补好的地方基本和原来一模一样。”她说,有时客人也会想让衣服看起来有些新意,“可以用机器加一些自己设计的绣花,看上去会不同一些”。
给破损的衣服当“医生”,这个大伙如今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职业,张玉春已经从事了20年。张玉春的姨妈年轻时就是做裁缝的,小时候,她经常在姨妈的店里跑来跑去,“姨妈绣的花很漂亮,女孩子都喜欢美丽的东西,我那时就有了兴趣,觉得没有比这个更有意思的事了”。
16岁那年,她选择跟随姨妈学习修补衣服,“一块破布能做成艺术品的感觉,让人特别有自豪感”。
修补情感是她的“兼职”
“一开始跟着姨妈干。姨妈有一个工厂,专门给被罩绣花,我在那里干了三四年,20岁时开了自己第一家店。”在21岁时,张玉春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从此两人一起经营这家小店。
20年的时间,张玉春工作用的家伙什儿也经历了几代变迁,“就拿绣花来说,开始的机器是脚蹬的。”那时,她经常工作到深夜,昏暗的灯光下一脚一脚踏着机器,有时连针线也看不清,绣错时总会一阵烦躁,“后来就换成电动机器了,现在更先进,都是电脑绣花。”回想起年轻时自己略带狼狈的样子,她也忍不住笑了出来。
开店这些年,张玉春收获好评无数,济南本地顾客越来越多,名气也逐渐传开。2013年,她将自己的衣服修补店开到了网上,一时间订单量直线上升。生意最红火时,一天光羽绒服就要修补上百件,晚上更是经常熬夜。
“虽然说修补衣服有时看起来很枯燥,但其实这是个很有温度的职业。”记得有一次,张玉春收到了一条顾客拿来的红裙子,上面被烫了几个破洞。她见那件裙子款式过时,布料也已经老旧,便跟顾客说已没有修补的必要,“结果她跟我说的话,我这辈子都能记得。”
这位顾客告诉张玉春,红裙子是17年前自己新婚时,丈夫送她的新婚礼物,如今红裙还在,丈夫却在几年前的车祸中永远离开了她。“我开始明白,我们修补的有时不仅仅是衣服,更是主人在上面寄托的感情。”
学生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在时间的磨砺下,张玉春已经成了当年姨妈口中修补衣服的“老师傅”,互联网更是让全国各地学徒慕名而来。工作室里,三四名正在埋头织补的正是她的学生。
“看得出来差在哪儿吗?”张玉春站在学生身旁,拿起布料绣了一朵兰花,让他们观察其中差别。她的学生中,有有志创业的年轻人、有孩子妈妈、也有她店铺的老顾客。“像我们中的不少人,学历不高也没有一技之长,想找个好工作挺难的。修补衣服投入也不多,来张师傅这儿学门手艺,以后也能自己开个店养家糊口。”
拥有20年的从业经验,在张玉春看来,修补衣服这个职业虽然听起来“冷门”,可市场需求挺大。她听过太多人说衣服破了找不到补的地方,即使勉强用贴片补上,也看着不伦不类,到最后也穿不出去。“好多人以为这是个新兴行业,其实是门老手艺,很久之前就有了。”如今张玉春开班授课,最远的学生从新疆、云南赶来,她盼着能有更多人将这门手艺传播开去。 (见习记者郭梦桐 新时报记者俞丹)
新闻推荐
南山再“拔钉”!25栋野别墅被拆 面积达21000平方米,已存在15年 业主均为非村集体成员
10月16日,西营街道对上罗伽村智公泉水库附近25栋违建别墅进行集中拆除。本版照片均由新时报记者刘玉乐摄上罗伽村...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