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黄河滩住上新楼房!”长清区归德街道办事处黄河滩区群众终于盼来了这一天——10月26日,长清区黄河滩区迁建安置小区入住仪式在归德街道正式举行。该街道黄河滩区安置小区“崇德苑”门口,装修或搬家的车辆进进出出。小区广场戏台上,好戏已经开场,滩区群众的新生活也拉开了序幕。
不离开黄河滩区,群众脱贫就是一句空话。滩区迁建,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3年来,归德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的重要机遇,严格落实从中央到地方相关政策,真正托起滩区群众“搬得出 稳得住 可发展能致富”的希望,让滩区实现“三年大变样”。
在归德街道“崇德苑”小区,64岁的朱东村村民王泽银和老伴儿驾驶着自家的三轮车从老家过来了,车上装满了从老房子运来的物品。“房子挺干净的,不装修了,直接搬过来。”王泽银家6口人,选了两套114平方米的楼房。
王泽银口中的好政策处处透露着广纳民意、让利于民的痕迹。在滩区迁建过程中,国家有统一的补助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还需要群众自筹一部分资金,但是具体到每户村民如何安置,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方案。
作为长清区第一个开始实施滩区迁建的街镇,归德街道没有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初期,街道、村干部、村民代表先后召开20余次安置方案讨论会,初拟了一份外迁安置方案,即考虑群众的不同需求,采用两套户型体系、自愿自筹的安置方式,按照每人33平方米住房面积免费安置,缴纳自筹的群众可多享受5平方米住房面积。这样算下来,一家四口人,就可以免费住上132平方米的新房。看起来已经非常让人满意,但是,在征求民意的过程中,街道发现这个方案的“漏洞”——该方案对滩区房屋为新建且面积较大、户籍人口较少的家庭来说就有些“吃亏”了。“要让滩区群众普遍受益!”秉承着这个原则,该街道党工委书记吴龙海召集街道干部和村“两委”以及村民代表又先后召开了3次会议,最终才敲定方案。
不仅是外迁安置方案,在房屋户型体系上,该街道也力求精益求精,最大限度考虑滩区群众的经济承受力,满足群众实际需求。如果群众对房屋面积没有更高要求,那么户籍人口每人可获得33平方米的免费安置面积。而如果希望房屋面积更宽敞,那么村民每人只需自筹1万元,即可获得38平方米的安置面积。以三口人的家庭为例,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三口之家可免费住上99平方米的房子,如果经济状况允许,可自筹3万元,选择114平方米的房子。经过多次征求群众意见和论证,该街道和建筑单位最终敲定7种户型的设计方案供群众选择,真正实现房屋怎么建,群众说了算。
归德街道外迁安置涉及24个村、1万余名群众。为了方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该街道将滩区迁建工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并且外迁安置社区设置在街道驻地周边,可以说把街道最好的地块给了滩区群众。“崇德苑”的北门正对着街道的中心卫生院,西边就是街道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在小区的商业用地上,附近还规划了酒店、养老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超市等建筑。
在安置楼房建设上,也可见街道的一片良苦用心——一期住宅楼建设采取“6+1”模式,一层为储藏室、车库,便于群众存放农机具等设施,2层-7层为带电梯住宅,既契合了滩区群众对城镇化生活的向往,又能最大限度增加搬迁群众财产性收入,凝聚了强大的搬迁动力。在一处单元楼下,朱西村村民张家东正抱着两盆绿植往4楼新家走去,“这次搬迁我最关注的是配套设施,水、电、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医、学、养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咱滩区老百姓距离新生活越来越近了。”
滩区迁建不仅仅是迁和建,群众增收、脱贫致富才是终极目的。滩区迁建的老大难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群众就业。归德街道在规划外迁安置社区时同步考虑群众就业。安置社区位于街道驻地核心位置,周边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基础好,同时依托济南经济开发区南园、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加工业等产业条件,还制定了产业培育计划,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街道计划在安置区周边引进建设一处面积达1万亩的高端农业产业园。同时充分利用安置区周边近4万平方米的商业服务设施,吸引服务业、服装加工、物业保洁和物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为滩区群众提供工作岗位。下一步,街道还将组织滩区群众进行农业种植、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为滩区群众揽下“瓷器活”磨出“金刚钻”,也为他们“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打通一个重要的瓶颈。
看着乡亲们进进出出地忙着搬新家,张家东聊得更起劲了,有人在楼道口贴上了大红喜字,“新媳妇进新房,双喜临门啊。我真是打心底里高兴,我们滩区人是赶上好日子了。”(本报记者邵明红通讯员李娜李志)
新闻推荐
临近采暖季,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26日,济南市的主要热企做客政务监督面对面节目。新时报记者得知,山师东路2号、燕子山路44...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