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76岁高龄,李长才坚持上夜班。郝鑫城摄2月20日上午,在济南市经二纬一路口社区网格防疫检查站,一对老年志愿者夫妇的身影引人注目。测量体温、登记人员信息、劝止聚集……这对银发夫妻和年轻志愿者一样,在疫情防控一线连续奋战了二十多天。累了互相帮忙按按肩,下了班牵着手回家,在附近市民口中,这对恩爱的夫妻被称为最美“银发逆行者”。他们,就是76岁的李长才与75岁的陈瑞香。
老年“挎包队”支援“疫”线 从大年初三就开始义务执勤,李长才和陈瑞香夫妻俩一直忙活到了2月20日才算完整休息了一天。面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长才笑着说:“其实我俩是被人家‘撵’回来的。”
“听说是社区来了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怕我们身体吃不消,就给我们发强制休息令。”李长才和妻子陈瑞香都是“挎包服务队”的人。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李长才学习雷锋,挎包上印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挎包服务队在2014年成立。最初,算上李长才一共有8个人,李长才年纪最大,已有70岁。
“主要是帮助社区的市民解决一些吃穿用等生活问题。”李长才说,帮助老人修理家电、理发、打扫卫生,慢慢地,他们的行为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居民,他们纷纷积极加入,现在,李长才的挎包服务队目前已有50多人,平均年龄超6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已超过80岁。
起初,挎包里装的是螺丝刀、小铲子等各种小工具,而现在,挎包里多了体温枪、登记簿。
“我们主要工作就是协助社区、派出所民警,比如在卡口值班,测量人员体温,或是上门摸排人员信息,还包括防疫知识的宣传、劝止人员聚集等。”
一周前,济南普降8毫米大雪,李长才在防疫检查站冻得一直搓手。“那个地方正好是个风口,我就找那个宣传防疫的展牌挡挡风,喝口热水,来了人就上前检查、测量体温。”李长才说。
这一干,从大年初三,一直干到了2月20日。
平均一天工作6小时
李长才说,正常来说,他的工作时间和一些年轻志愿者一样,从早上7点到下午1点,或者从下午1点到晚上7点,“或者早上3小时,下午、晚上3小时,平均一天6个小时。”
由于服务队年龄均偏大,李长才也时常担心,“我们平常就很注意身体,但是毕竟也有风险,我们就轮班,谁今天身体不舒服了,换其他人上。一些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帮我们,我们互相分担。”
“有多大力量咱就尽多大力量。”李长才说,平时他要是累了就在简易帐篷里休息一会儿,让他感动的是,很多居民看他们在工作,都十分体谅他们,还特别叮嘱他们注意个人防护,“还有人说我们年纪这么大,别不拿身体当回事,人家都是好意。”
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前,李长才夫妻和孩子进行了沟通,开始孩子有些抵触,认为老两口上了年纪并不合适,后来在老两口的执意坚持下,孩子才慢慢点了头。李长才告诉记者,因为他们夫妻俩都在一线,平常连买菜的时间都没有,多亏了孩子,帮忙买菜、送菜。
“全国这么多医生、警察、志愿者都加入了这场疫情防控的战役,我想我们也得出份力。”据了解,李长才还带头组织了捐款,小区居民也都纷纷慷慨解囊。
老两口都是热心肠
二十多天来,在市中区大观园街道辖区内,不少市民都熟悉了李长才和陈瑞香夫妻的身影。除了日常防疫工作,夫妻俩还“狂撒狗粮”,累了互相帮忙按按肩,倒倒热水,下了班牵着手回家,让人很是羡慕。
夫妻俩下了夜班后,陈瑞香都会给李长才端上一碗热乎乎的饭菜,两人有说有笑地吃着。记者了解到,夫妻俩已经结婚57年了,在陈瑞香眼里,李长才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在家他不动根手指头,一出去跑得比谁都快。”陈瑞香调侃道,丈夫不仅爱管闲事,还善于管闲事,邻里间、辖区内,谁要有什么忙需要帮,他第一时间上。
调侃过后,陈瑞香说,自己很支持丈夫的工作。陈瑞香也是挎包服务队的骨干成员,服务队成立初就有她。疫情前,她常常上门给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免费理发。
“她也是个热心肠,我俩感情很好。”李长才接过话来。对于他们牵手回家的照片,李长才却有些不好意思,一直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震
新闻推荐
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槐荫区工信局企业服务四队服务着20余家规上企业,指导企业进行防疫排查、宣传防疫知识,服务企业复工复产,是...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