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静
众所周知,2020年是不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内各省市紧急启动了突发事件一级响应。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朗诵这一有声的语言艺术,跨越时空,穿越心与声,为人民群众驱散心中的阴霾。
一、抗战时期,朗诵运动的鼓舞力量不衰
朗诵,通过语言艺术来将静态的文学作品转换为一种有声语言传递给听众,朗诵离不开文学作品作为媒介。在朗诵过程中能够将文学作品的意蕴传递出来,有助于为听众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聆听氛围,让听众可以深入感受其内在含义。朗诵的通俗性、音乐性、表演性等特点,在抗日战争宣传工作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正是在抗战的特殊历史时期,延安、武汉、重庆、广州、桂林、昆明等地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诗歌朗诵运动。
延安时期的诗歌朗诵运动是由“文协”(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边区)组织的,在这次运动中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特征,参与人群不仅仅拘泥于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还主动面向工农兵;朗诵地点也不拘泥于礼堂、广场等集会空间,还会走上街头进行朗诵。比如黄一修就提到1938年2月12日(反侵略宣传周的文化日),诗歌工作者们就打算走上街头,朗诵“最通俗,最有力量,最明朗”的短诗,以达到宣传抗战的目的。街头的诗歌朗诵逐渐衍生出新的诗歌体式——“街头诗”,田间、柯仲平、艾青等著名诗人都曾写过街头诗。1938年8月7日,陕甘宁边区文协战歌社、西北战地服务团战地社联合发表《街头诗运动宣言》,这一天也被定为“街头诗运动日”。
由此可见,朗诵诗在走向街头之后,大众对诗歌朗诵的兴趣提高了,并愿意投入到“街头诗”运动中去。从诗歌朗诵运动到“街头诗运动”,延安的诗歌朗诵实践充分体现了“大众化”诗学观念,并迅速推广到其他解放区,比如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即便在抗战结束之后,延安的诗歌朗诵实践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由此可见,抗战时期的诗歌朗诵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诗学意义。
二、抗疫时期,朗诵艺术的声援力量不朽
曾经的全民抗战,如今的全民抗疫。2020年伊始,这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下子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像恶魔一样肆虐着中华大地,老百姓们每年最期盼的春节没有了往日的热闹氛围,甚至很多家庭无法履约一年一次的团圆。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而城市运转却时刻不停……
朗诵通过网络平台,以有声的语言表达,把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东西挖掘并表现出来,使更多的人得到温暖,受到感染。全国各地在疫情期间涌现出大批朗诵活动,如新华网的“抗疫诗词朗诵专栏”,宁夏朗诵艺术学会的《抗疫朗诵特刊》,广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康弘毅工作室的“抗疫朗诵特辑”,济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沿黄九省区省会城市台共同发起的《黄河长江守望相助》共同战“疫”诗歌朗诵征集活动等,将战“疫”的信心和力量传递和分享给祖国的四面八方。
三、朗诵给予人民力量,给予生活希望
2月8日,央视一套推出《2020年元宵特别节目》,时长一个多小时的特别节目,由多个情景报告和诗朗诵组成。当晚,元宵晚会诗朗诵涌上热搜,“央视诗朗诵太感人了”点击1396275次,“凯丽带着哭腔朗诵”点击1308248次,“你为什么感动又为什么彻夜难眠”点击1029074次,这些鲜活的数据都体现着语言的魅力、朗诵的魅力,它能给人带来快乐,也可带来感动,这些微博点击量和新闻的报道将朗诵语言的魅力完美诠释出来。
在今年的元宵晚会行列中,节目大多采用诗朗诵的形式呈现,在主流媒体的晚会中更是出现八个诗朗诵节目,这是从未有过的晚会节目设置,这些优质的朗诵作品,温暖且振奋着人心,对于增强大众的信心和勇气无疑具有强烈的影响力。
如今,朗诵艺术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大众化朗诵的兴起满足了人们的心理诉求。朗诵的被需要,主要是精神层面的被需要,随着普通话推广活动的展开,文化传承的需求,经济收入的提高,时间和精力的充裕,使得朗诵艺术成为新的消费时尚。层出不穷的各级各类朗诵团体、各种场合的朗诵节目演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正是这样简简单单的语言传递,能够让更多的人去勇敢表达,去努力发声。
朗诵艺术的普及化,语言表达的通俗性,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有了更坚硬的堡垒,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去理解和关怀疫情期间一线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去表达自己关切的心情,成为情怀与情感的载体与传输的桥梁。朗诵也使人拥有感染人心的力量,让聆听者在语言表达中感受真诚和美好,是专业理解认识和情感情绪表达的传输纽带,在这次疫情中使人民群众保持一颗沉静的心,去迎接祖国的春暖花开。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新闻推荐
商报济南消息两家邻居,原本各自垒了界墙,相安无事。今年春天,一方将墙体加高时压盖了对方的墙,为此两家闹起矛盾并起诉到济...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