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的济南泺源门(从城外拍摄) 赵晓林供图 欢迎扫码继续留言
6月11日、12日,由90后小伙胡文谷AI修复的一段百年前历史影像,在新时报APP、济南时报公众号、《济南时报》发布后,引发诸多济南网友的关注。其中泺源门的镜头让不少网友判断拍摄地点就是济南,而影像中呈现的百年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唤起了大家对老济南的回忆和眷恋。那段香火缭绕但又地点不确定的古迹,借由济南网友的“考古”,有了许多答案,但到底是哪里还需要进一步确定。
一见老城门就感觉济南历史“活了”
这段百年前的历史影像中,一个牌坊式的大门上出现清晰的“泺源门”三个字时,让部分济南网友心情激动、倍感亲切,也据此判断影像的拍摄地点就是济南。影像中,泺源门下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其实不止晚清时候,早在明朝,这里便是人们进出府城的重要通道。明朝万历年间的诗人王象春就曾在《西门道》一诗中写道:“东门一样垂官柳,只是西门送客多。”
这座城门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旧址为今天西门一带。据济南历史文化研究者牛国栋介绍,1928年济南发生五三惨案后,城门遭到日军的破坏,韩复榘主政山东后将其拆除,修建了一条环城大马路。
73岁的市民马女士说,她小时候记事起就没有了泺源门,“只有泺源门旁边的城墙,也是断壁残垣的。小时候一个大姐姐带着我们几个小孩子上去玩过,挺荒凉的感觉,再也没去过。没几年就拆了。”
老城城门、城墙的修建和拆除,与时代、城市发展息息相关。跟很多老城一样,济南府城原来也有四座城门,包括西边的泺源门、东边的齐川门、南边的历山门(也叫舜田门)和北边的汇波门(北水门)。除了既有的城墙,晚清时代为了防止捻军入城,又修建了一道圩子墙,今天依然存在的地名“海晏门”便是随着圩子墙而建。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这些城门与城墙就陆续被拆除了,换之以新的建筑或者道路,但大明湖北侧的北水门遗迹依然存在。
镜头中能看到玉米清代就有了“花样吃法”
这段百年前的历史影像中,人们当时的生活细节也引发网友的关注。比如影像中出现了挑担推车的出行载重方式,还有在田间劳作、屋顶修房的场景,以及当时人们的马褂、发髻等穿着打扮,这些过去的日常,对今天的人们来说都是新鲜且陌生的。
据《济南通史·明清卷》的介绍,当时济南农家织机普遍,老百姓多用棉布、葛布制衣,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繁荣,还可以穿绸纱绢布外出。此外,老百姓多穿短衫,“圆领斜襟,衣长至胯”,下身搭配方便劳动的宽松长裤。影像中没有出现冬天的内容,但《济南通史·明清卷》里写道:“冬季民众多穿大襟棉袄,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老年人多用布袋将腰束起,将旱烟袋、烟荷包和火镰系于其上。”
那时候的女性婚后要挽起发髻,衣服也用自己染的印花蓝布缝制,“除上衣和棉袄外,济南的妇女还流行可过膝的背心、云肩及肚兜”。《济南通史·明清卷》中还介绍,当时的济南女性无论阶层、服饰皆以传统、简朴为主。对她们来说,衣服还象征着一种勤劳的美德,而过于华丽的服饰会有奢靡的嫌疑,会影响外界对她们的评判。
田间劳作的镜头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的一种庄稼是玉米。根据《济南通史·明清卷》的介绍,清代济南的主食是煎饼和玉米饼子,原材料都需要玉米。这样的主食看着单调,但当时的人们还是尽力做出花样,调剂生活。比如煎饼,人们就在原味煎饼的基础上琢磨出了甜煎饼、酸煎饼、五香煎饼等好几种口味。
带着摄像机来中国拍摄者应该来过济南
这段历史影像发布后,还引发了很多网友对摄像机的好奇,惊讶于当时便有设备拍摄这种纪录片式的作品。实际上,摄像机在19世纪末便已经出现,电影也随之诞生。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内,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内举行沙龙活动,向那里的35位观众放映了他们拍摄的影片《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896年,美国缪驼斯科普公司发行了两部清朝李鸿章访问美国纽约的新闻电影:《李鸿章乘车经过第4号街及百老汇》与《李鸿章在葛伦特的墓前》。
这段来自加拿大国家图书馆暨档案馆的影像,是法国银行家阿尔伯特·卡恩拍摄的。资料显示,1909年,法国银行家阿尔伯特·卡恩携带摄像设备来到中国,游历了北京、山东、内蒙古等地,拍摄当地的风土人情。除了之前在社交网络流传的老北京影像和引起济南网友围观的这段历史影像,他还拍摄了大量的彩色照片,试图建立“地球档案”。网上流传的当时他拍摄的照片里,就有一张疑似大明湖的照片。这也可以从侧面佐证,视频里有济南的镜头并不奇怪。
“考”的是“古”也是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历史影像中那段香火缭绕但又地点不确定的古迹,也引发了济南网友的“考古”热情。
有网友根据另外镜头里“泺源门”的字样,推测这处古迹或许是在泺源门附近,那就可能是正觉寺,但是在一些从儿时便行走在正觉寺街上的老市民记忆里,那里的寺庙旧址不是视频里的样子。
济南历史文化研究者、老照片收藏家赵晓林观看影像后,也认为那处古迹不像是正觉寺,因为清末民初的济南鲜少有这样的香火景象。他表示,当时济南香火比较旺的只有千佛山兴国禅寺。视频里人山人海,应该不是平时的样子,可能是一个山会的场景,而且树很多,不像是城内的寺庙。
赵晓林发现,影像中有几个人戴着白色礼帽,老照片里的济南人鲜少有这样的打扮;另外,他还认为,影片开头的城门非常高大,制式和济南的城墙、城门相似度不高。因为济南的城墙外,距离很近就是护城河,城门外都连接着桥,这从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中能清晰看到,所以这个城门和济南的城门相差很大,是济南城墙的可能性很小。而后面显示的有“泺源门”三字的门是木制的牌坊式的门,体量很小,明显不是城门,是竖立在街道上的。而济南只有西城门上才可能有这三个字,这种门上为何有这三个字很难解释。他认为,这段影像肯定不是在济南一处地方拍摄完成的。
还有网友通过在网络上搜索泺源门的老照片进行比对,也发现影像中城门的高度比例与他们找到的泺源门资料有些出入,泺源门(原济南城西门)较为高大宏伟,影像中的泺源门看上去形制较小,因此对这段影像的拍摄地点到底是否为济南存疑。
这段历史影像的AI修复者胡文谷在将其上传到社交网络的时候便表示,影像的实际拍摄地点已经难以考证。网友根据镜头里“仁丹”店的标示将时间缩至1905—1912年之间,还有网友则根据“泺源门”的字样,推测拍摄地点为济南,因为从甲骨文的记载开始,泺就是济南特有的地名,目前暂未查到其他地方有“泺源”的地名。但是,这段影像的拍摄地是否全部为济南,还是只有几处是济南?影像里的泺源门是不是老济南西门那个泺源门?那个不知道确切名字的寺庙到底是哪里?仍需更多的资料辅以考证。您如果有这方面的线索,可以在新时报客户端上给我们留言。
虽然这段历史影像留下些许遗憾,但是这段因它而起的济南“考古”热,却重新唤起我们对老济南的回忆和眷恋。年轻的人试图以此为切入口,去了解他们陌生的济南风土,在与这座老城的历史交集中感知它的文化底蕴。年老的人则因为这段影像,回想起他们的童年,感慨一生见证一座城市的蜕变成长。
(新时报记者江丹 臧文涛)
新闻推荐
济南落实租购同权,保障租赁住房承租人权益 租房可落户,子女就近入学
6月12日,济南发布《济南市符合条件的租赁住房承租人相关权益保障的实施意见(试行)》《济南市住房租赁企业登记及合同网签...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