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瑛
暑假过后,青青校园又迎来了众多小学一年级新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从需要照顾的小宝贝到自立、自理的小学生,这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您和孩子做好心理准备了吗?本报采访了济南燕山学校小学部副校长李秀莲和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处主任孙丽娜,让她们为家长支支招。
从“享受自由”到“遵守规则”
幼儿园主要是保育为主,小学主要是教育为主。主旨的变化使得孩子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以“游戏”为主到以“学习”为主。
对一年级新生说,小学校园是以后要学习和生活六年的地方,又是全新的环境,难免会恐慌和焦虑。为了减轻和消除这种心理,李秀莲建议,家长可以带孩子多了解学校的情况:学校的面积大小、总体布局、办学规模;更要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风校训;还应了解学校的特色课程、特色活动等等。对学校不陌生,自然也就不会恐慌了。
家长有意识地强化孩子的身份意识。升入小学后有一系列的规则需要遵守,上课发言要举手、下课不准跑跳与打闹等,小学生会有约束感。比如,相对于幼儿园的自由活动,每节课的三四十分钟时间就是对小学生的一个挑战。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你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并经常提醒孩子,学生就该有学习任务,必须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回到家里要完成作业、复习功课。要让孩子逐步适应学校的生活,强化对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不焦虑不气馁不威胁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肯定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家长要有耐心等待。年幼的孩子容易被父母的情绪所感染和影响,所以,孙丽娜建议,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焦虑、不气馁,孩子才能开心迎接自己的校园新生活。
不焦虑。如果这时候家长持续焦虑,担心孩子适应不了校园生活,焦虑情绪就会传导给孩子,让孩子更难找到自己的新定位,适应不了新生活。
不气馁。当孩子暂时不适应校园生活时,要耐心帮助孩子,而不是着急。“静待花开”不能只是挂在嘴边,更要落实到行动上。
不威胁。小学不会拒绝任何一个适龄儿童,家长如果威胁孩子做错了事就不能去上学,只能增加孩子对学校的恐惧感,甚至不敢去上学。在实际生活中,孙丽娜和同事曾经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孩子:上课时稍微一批评,有的孩子就会吓得哇哇大哭,说学校是不是不要他了。
做好各项能力准备
家长除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引导和梳理孩子的心情和想法,还要切实为孩子做好各项能力准备,及时调整生活习惯,才能轻松应对和幼儿园大相径庭的小学生活,才能让孩子做一个开心快乐的小学生。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自己收拾书包,自己找文具。
按照学校的作息制度制定作息时间,按时起床、睡觉、吃饭,这样孩子才不至于在入学后突然变得消瘦和疲惫不堪。
创设专门的学习环境。井然有序的物品摆放,安静的场所,会让学生处于自然放松的环境中。准备一个小时钟,让孩子养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恰如其分地谈论小学生活。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如果过度渲染小学的各种美好,而实际校园生活又达不到孩子期待值,会让孩子情绪低落,学习动力不足。
新闻推荐
济南市北坦小学五年级一班张明捷指导老师:李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训,大家都能脱口而出,但真正能够做到的...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