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心理学研究生,也是一名小学班主任。
工作中常常听到学生妈妈这样说:“马老师,孩子爸爸平时忙于工作,偶尔和孩子相处,还鸡飞狗跳,非说我把孩子惯坏了。我一管,老人又心疼。”我家也遇到过育儿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我觉得孩子该加辅食了,老人觉得母乳最好,断奶再加。爸爸觉得吃糖会变傻,而我觉得吃糖会增加幸福感。虽是小事,却常常成为不愉快的导火索。
这些看似是小事的意见不统一,不仅让大人之间关系紧张,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左右为难,成为后果的承担者。老人不给孩子吃辅食,孩子会哭闹,她不明白为什么上次妈妈让吃,这次却不行?孩子想做一件事情时,问完妈妈再问爸爸,直到都同意才放心去探索。
孩子本身是天生“外交家”,当他发现育儿意见不统一后,就学会了“钻空子”,完成任务也开始打折扣。
夫妻关系永远是家庭中的“第一关系”,于是,我从爸爸开始“下手”。每天故意留一些“难题”,只有爸爸能解决;爸爸举高高,马上夸奖爸爸有力量;代币的发放权交给爸爸,增加亲子互动机会。树立爸爸的形象,也让爸爸更愿意想办法让孩子开心。于是,他开始看到我这个身边的“专家”,开始询问我的建议。
工作日,老人帮忙带娃成为常态,怎样才能更新祖辈的育儿观?我开始迂回作战,用实例代替理论。一次,朋友来家里吃饭,结果迟到很久,老人很理解,还帮着找理由。我马上抓住机会说:“妈,你能把对外人的这些理解和包容,放到孩子身上该多好。”还会讲一些育儿笑话,在哈哈大笑时,见缝插针地迁移到自家的育儿行为中。于是,家中老人不再愁眉苦脸,开始主动调整适合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现在,我跟家长说的不再是育儿理论,更多的是我的感受和实践。育儿路上,谁爱孩子多一些,谁的让步就多一些。育儿路上,没有对错,哪怕听一个“错的”,也比来回争吵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济南市清河实验小学教师 马俊)
新闻推荐
@济南时报9月9日消息,近日,济南某网络群里称“经五路小区学区房,房子共计22平方米,要价155万元,单价每平方米7万元”,一时间引...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