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母亲,又是一位老师,我认为和老师沟通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管自己的职业是什么,当与老师讨论孩子情况时,我就是一位母亲,以一位母亲的角色与老师沟通,而并非同行或其他角色。
也许由于职业原因,我更能明白或理解老师的“心思”。说是老师的“心思”,我个人认为其实就是老师所期待的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等。如何理解老师的“心思”?首先我会换位思考,老师每天除了进行教学工作,也要与部分学生及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如果我们在与老师沟通时采用长篇讲故事、抱怨孩子问题等方、式,无疑就像人们在生病时,只是不停地向医生诉说自己是何等难受,而没有提供有效信息。与老师沟通亦是如此。懂了这个“心思”,与老师沟通就更加高效了。
记得儿子上幼儿园时,在一次家长开放日观摩活动中,老师正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我发现坐在小椅子上的儿子却显得不那么专心,不时地歪着头,望向教室高处的斜角。我感觉孩子的注意力不是特别集中,于是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聊天,静心听听孩子的想法。“扬扬,你刚才表现得很精彩,我为你的表现感到高兴,点赞!”儿子咧着嘴笑,非常得意。“但是,我很好奇老师在讲故事时,你时不时地歪着头,眼睛看教室的斜上方,是不是有什么更有趣的事情吸引了你?”儿子摇摇头,不解地说:“没有啊。我不记得了。”哦,原来是这样!妈妈想给你一个建议,你可以在老师讲课或讲故事时,眼睛看着老师,这样你不但是一个更有礼貌的好孩子,而且听到的故事还会更精彩,你愿意试一试吗?”儿子高兴得点点头。
如果在亲子沟通后发觉孩子身上的问题依旧,那我就会进一步思考,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除了自身家庭带给孩子的某些影响,我会主动与老师沟通,全面了解孩子在校日常表现,然后带着自己对孩子日常的观察与思考,围绕孩子“注意力”核心问题与老师沟通,也希望老师予以关注、了解及有效地引导。最后,在与老师积极配合下,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渐渐得到了改观。
把原本诉说苦恼故事式沟通改为简要描述孩子的问题现状,这样直击重点,再请老师对孩子的表现提出有效建议或措施,双方积极配合互助,合力帮助孩子转变,从而真正落实并提高了家校共育的实效性。
(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教师 马颂)
新闻推荐
我是一个教龄十年的老师,也是一个妈妈。我们家有两个孩子,老大是男孩,马上六岁,老二是女孩,两岁五个月。像很多二胎家...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