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梁家镇邢寨村,我们村闹元宵活动历史悠久。村民为了防身强体、养家糊口,开展了练武术、踩高跷、车子旱船、扭秧歌、唱小戏等文体活动。其中,早期最出名的是武术,据说有的人武艺高强,耍单刀时,别人用簸箕往他身上撒枣,没有一个枣不受伤的。有的人凭武功当上张作霖的卫戍大队长、小队长。解放以后,也有人获得过地区武术比赛冠军。所以我们村武术表演、元宵节闹灯在十里八乡是最受欢迎的。
元宵节的准备工作是从秋收秋种以后,这时农活渐少,一些村民聚在一起开始练武术、踩高跷。那些技艺较高的人一边练习,一边在“拳房”(相当于业余武术学校)当教练,教授少年儿童学习武术。由于白天学校上课,所以只能晚上练武。笔者就是在1946年冬开始学习武术的。
师傅教学很严格,学习三年以后,那些学得快、动作规范的学员,才由教练、总教练认可,在本村试演一套拳术,得到认可才能到外村正式演出。在整个拳术演出过程中表现好的学员,第二年才能参加器械表演。“拳房”不收学费,只要灯油钱,因为学员多,一人一季交费相当于现在的1角钱。再贫的家庭也不在乎这点钱,所以除伤残者外,绝大部分青少年及儿童去“拳房”学练武术。那时候邢寨村的男人几乎都练武术,有的还会武功。
春节过后,就准备元宵节闹灯,灯有两种:一种是大灯,由两人抬着盛着棉籽油的锅,油里放上几根棉条做灯芯,点燃后用作照明;一种是在街上散的“小灯”,是用“毛头纸”包上“松籽粉”做成小包子形,用的时候,把“小包子”放在油锅里浸泡,有专人用夹子夹着点上火放在墙根上,叫做“散灯”。
正月十五晚上正式开始散灯庆元宵节,首先立好带有串铃的大旗,大旗前面几个村民沿路散灯,大旗后面,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学员们扛着师傅的刀、枪、剑、戟、棍、三节鞭……排着队站在高跷队后面,师傅们站在学员旁边。街上的观众有的拿着灯笼,与街上散的灯一起,照的满街通亮。一切准备就绪,领头人一声令下,掌旗人摇动大旗让串铃哗哗响,指挥队伍行进。先绕村一周,在事先选好的地方放上迎风桌,前后街各表演一场。表演前,有一个人举着伞,先唱一段吉祥话才正式演出。踩高跷的村民再表演“叠罗汉”、“牵象”、“白蛇逗傻小子扑蝴蝶”、“姜太公钓鱼”、“猪八戒背媳妇”等等。
紧接着是武术表演,由选拔出的学员首先表演,然后青壮年人表演,最后所有教练员、总教练等都拿出绝活上场表演,让全村人尽兴。
到外村演出前,村干部与总教练根据对某村的交情深浅、村庄大小、路程远近安排场次、时间和哪些人、演出哪些节目。演出活动一般到二月二结束。十多天跑几十个村庄,如县城、十里望、韩庙、吴庄……有的村庄派专人来请,为了友谊也去演出。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邢寨村的武术、高跷就停止了活动,具体原因不清楚,是戏曲演出的兴起与武术的训练表演时间上的冲突,还是因为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忙于农活?无论如何,这么好的群众文体活动就这么绝迹了,非常可惜。
新闻推荐
今冬明春,安仁镇计划总投资62.935万元,清淤沟渠8条,长12000米,完成土方116934方;改建桥涵闸6座。分别是:大卢沟,长600米,土方5760方,投资14400元;大杨沟,长300米,土方1920方,投资4800元;孔河崖...
商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