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沙河镇步云庄村,记者看到赵序珏师傅正在为村里的老人剃头,旁边还有几位老人在等候。对赵师傅来说,这是他最舒心的时候。
现在,剃头早已叫理发了,可是,赵师傅还是习惯叫剃头。他家住东沙河镇前荆沟村,今年68岁,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从事这个行业快50年了。一辆电动车、一条凳子、一个脸盆、一个装满剃头工具的黑色布兜,这些都是赵师傅每天出门必不可少的行头。1962年,赵序珏因家里贫困而休学,1963年上半年学剃头,下半年就自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干起来,济宁、菏泽等地都有他的足迹。当记者问赵师傅去那么远的地方,有没有遇到困难时,赵师傅的眼睛湿润了,他说:“出门在外,最困难的就是吃饭和睡觉,由于长时间吃饭不规律,现在我的胃就不好,只能吃发面做的东西了。”苦是苦了点,但是赵师傅非常喜欢这个行业,他告诉记者,他每次出门心情都非常好,看着外面的风景,在剃头的时候还能交许多好伙计。
老赵在一位老人的面颊上涂满肥皂,伴着一刀一刀刺啦刺啦的声音,干净利落地将胡须剃掉。“赵师傅给我剃头6年了,像我们这样年纪的人,行动不如以前方便,他都是主动上门,不仅服务周到,价格也很便宜。”步云庄村66岁的张大爷说道。“我们就剪个头发,刮个胡子,那些排场的剃头店我们不习惯,赵师傅的技术我们信得过。”许多老人这样说。
在农村,有不少老人行动不便,甚至瘫痪在床,老赵都会主动上门,耐心服务。在龙泉街道、北辛街道、荆河街道的3个敬老院和附近村庄,他的口碑都很好。说起赵师傅,老人们都竖起大拇指。
“我不求多挣钱,维持生活就行,老人们满意,我就高兴。”最后,赵师傅说道。
新闻推荐
新亮点 新动力 新跨越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观摩活动侧记
...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