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0月1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肖波王文志)10月14日出版的《经济参考报》将刊载题为《山东一投资数千万水利项目建成就报废》的报道。报道指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简称小农水)意在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记者近日在产粮大县——山东省商河县调查发现,投资数千万元的小农水项目,当地政府宣称“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正常用”,却未经使用就大面积报废。面对这项被指“干涸了民心”的摆设工程,该县水利部门主管官员竟称是“省里认可、造福于民的优良工程”。
商河县水务局副局长王金叶介绍:该县于2010年7月通过竞争立项,入选第二批全国小农水重点县,三个项目区分三年实施,覆盖面积12万亩,总投资1.14亿元;其中2010年项目位于郑路镇,分为泵站提灌和机井提灌,打机井128眼,铺设地下管道数十公里,总投资3175万元,覆盖面积4.1万亩。县政府材料称,该县小农水项目均按“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正常用”的标准设计和施工。
然而记者在郑路项目区采访看到,一处处机井、输水管、射频机、给水栓等样样齐全的小农水设施,却因质量问题陷入“建成就报废的窘态”。
“新打了18眼井,地下铺了几千米水管,可是都成了废井、废管。”党家村党支部书记党春胜对记者说。该村农民拉着记者逐个指看废弃的机井和淤积生锈的出水口说,刚建成时一刷卡,机井嗡嗡响,就是不出水;个别井出水跟牛撒尿差不多,量小还断断续续;另外,地下输水管到处漏水,“走一路、漏一路”,灌溉根本指不上,建成后就报废了。
西庄科村村民对记者表示,新打的9眼机井试用了一次,有两眼井抽几分钟就不出水了,抽上来的多半是泥沙,其余几眼井压根儿就抽不出水。村党支部书记陈朝山说,一大摞“一刷就灵”的IC卡,至今没一户村民愿意领取。
记者以多种方式联系郑路镇分管此项工作的副书记苏平,均无回应。商河县水务局副局长王金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没发现、也没听说郑路项目区工程有质量问题,“施工和验收都非常严格,省里高度认可,是造福于民的优良工程”。记者联系上山东省水利厅农水处,工作人员表示“没接到过商河小农水质量问题的反映。”
而郑路项目区多位村民向记者反映,就小农水设施建成后无法使用的问题,他们曾多次向县乡两级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反映情况,要求进行维修和改造,但一直没人理会。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一位工程师对记者说,机井和输水管道竣工验收前,只要按规范分别进行稳定流抽水试验和全系统运行试验,就不可能刚建成就报废。他分析认为,商河县小农水工程质量问题,应该是偷工减料导致井深不够、成井工艺不合乎要求、机泵配套不合理、管道材质低劣等。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对记者表示,“国家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投资补助范围不断扩大、额度逐年增加,但跟踪问效还不够,工程类项目质量问题频出,浪费了宝贵财力。亟待完善资金项目绩效评估制度,对于虚假工程和劣质工程应严肃问责。”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彭晓)11月22日上午,记者跟随市水务局和辛店镇的负责同志一起来到辛店镇二干渠清淤现场,在现场一台挖掘机正在河道内挥动长臂,将淤泥奋力挖起,挖出的淤泥堆积在河道两侧,清淤工作有序开展...
商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