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渠怀素
夏日的黄昏,当夕阳斜斜的照在高铁东站时,一缕金黄下,四周的村落却呈现出一片洁白,只有少许的村庄被涂成橘黄……行进在东沙河镇境内,你会被每一个村庄的颜色所动容:白的耀眼,黄的温馨,都是崭新的,连墙上的壁画都是刚“定格”的。
走走看看,新城的面貌正悄然发生着让人惊讶的变化。“不少镇街部门都来我们这里参观,有的还是偷偷‘进村\’的呢!”日前,在路旁值守三夏的东沙河镇机关干部,谈起身边的变化,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倒逼”成“攻”
4月份,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东沙河镇位列全市第20名。 很显然,这是在全市几近垫底的位次。怎么办?是甘于沉沦?还是奋起直追?
东沙河镇毅然选择了后者。“镇党委、政府认账服气,但我们绝不服输。”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翟华栋的表态掷地有声。
“倒逼”的态势下,东沙河镇采取了“攻”势:召开动员会议,出台攻坚方案,层层落实责任。“一个月内,我们共召开6次现场观摩推进会、8次工作调度会、3次现场验收会。成立2个督导组,对各办事处、村工作开展情况一天一督查、三天一通报。”镇环卫所所长、道路办主任董健说。
在大养德村,村民们给记者谈起了这样一件事:在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时,村党支部书记张大华每天晚上与村主任刘鹏一起入户做工作,在没钱发工资的情况下,用自家卖的化肥抵工人工资,车没钱加油,他向妻子借钱,最后连一元的硬币都拿出来了……
“加大宣传,镇里2辆宣传车不间断宣传,同时印制了《乡村文明行动宣传手册》、《致村民朋友的一封信》下发到每家每户,各村都悬挂、张贴不低于20幅的过路横幅、宣传标语。”镇党委委员、宣传科长裴伟说。在此基础上,镇里积极鼓励群团组织、入党积极分子、民兵预备役等300余人加入到环卫工作中来,开展了“助力环卫一体化”系列活动,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热潮。
6月份,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东沙河镇位列全市第3,由倒数一下子进入“前三甲”。
“严”出成效
变化是要付出“代价”的。
来到磨坑村,热情的村党支部书记李方雷与记者握手时,那层厚厚的老茧依然有些“硌”人。 (下转A02版)
(上接A01版)原来,这双手背后是有故事的:在清理村庄环境卫生时,李方雷亲自轮锤砸石,搬运垃圾,在胳膊受伤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在一线,并带头砍掉自家20多棵树……
党村面积大、人口多,村党支部书记党金水、村主任吴彦军一面忙着土地征收,一面抓环卫一体化。党金水因连续奋战得了重感冒,在医生的连续催促下才挤出时间打吊瓶,一直打了9天……
为突出重点,各办事处组织各村参观学习、召开流动现场会,借鉴经验,传导压力,增强责任,包村干部逐街逐巷进行拉网式清理整治,大部分村动用了挖掘机、铲车、拖拉机、翻斗车等机械设备300余台,连续作业30余天,对村内三堆两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卫生死角开展歼灭战、围攻战,形成“村村在行动”的生动局面。“原来的‘老先进\’坐不住了,纷纷争创‘精品线路\’和‘精品村\’,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推进格局。”董健说。
为加大投入,严格考核,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东沙河镇投资45万元购置1.5万个小型垃圾桶,定制了精美围裙和手提袋,组织400余名镇村干部开展“户户到”大走访活动,将定制的小型垃圾桶、围裙、手提袋发放到每家每户,对户家开展当面培训。同时,投资近30万元新增加垃圾箱体,新配备村级保洁员,加大奖补力度,对验收合格的村,按照人口规模分别奖补,发放奖补资金70余万元。
“美丽”永驻
群众最喜欢看得见的“实惠”。
二养德村五保户陈传来,在家门口盖了一个鸡窝,村里开始组织人员清理时,他不支持不配合,后期看到村书记、村主任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尤其是看到大家都行动起来时,他深受感染,主动将鸡窝拆除,将周边环境清理得干干净净……
小宫山村有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门口一大堆秸秆,墙根下收了一大堆碎砖烂瓦,她年纪大了,没处用的东西也舍不得扔,原来要给她清理,她不愿意。后来,老人看到村里变干净了,只剩自己门前乱糟糟的,有些不好意思,主动请求村里把垃圾清走……
为健全机制,完善管理,东沙河镇政府与每家每户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发动群众对房前屋后进行清理、规范、美化,对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倾倒。实行“街长”负责制,从党员、村民代表、“五老”等有威望的人群中推选“街长”和卫生监督员,在街巷和宣传栏内公开公示,明确监督内容、市镇三级监督投诉电话。
“群众不满意,一个电话可以‘越级\’打到市里。这样做,就是为了敢于自我揭短亮丑,建立真正的长效机制。”谈到公开三级监督投诉电话的用意,镇党委副书记韩兴阔说。
新闻推荐
...
商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