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序岩 文/图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孝百事好。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家住南沙河镇前仓沟村的张艳是远近闻名的好媳妇,在村里提起她,无人不竖起大拇指。
■她承担起照顾全家的重任
张艳自1997年嫁到前仓沟村,就承担起了照顾丈夫80多岁的奶奶、患有食道癌的公公、双目失明的婆婆生活的重任。后来,她又把丈夫患肝硬化和精神疾病的二叔接来一起照顾。用村民的话说,当时这个家庭老、弱、病、残都占全了,这样的家庭别人都想躲着,可是张艳却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
在张艳看来,花费精力照顾他们起居并非难事,最大的挑战是得按时给家人喂药。4位长辈都需要按时服用药品,张艳不仅要准确记住每个人服用的时间和剂量,还要不定期到城里的医院去采购。那个时段,张艳就如同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洗衣、做饭、端水、拿药……而且每个步骤都得做四遍,但是她一直无怨无悔。
虽然张艳一直照顾80多岁的婆婆奶奶到病故,二叔和患有食道癌的公公也相继去世,但是这并没有减轻张艳的任何压力,因为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婆婆身上。“婆婆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还患有高血压,经常要打针吃药,丈夫在外打工,家里一切大小事都只能由我来做,生活虽然艰难,但是也算熬过最难的时候了。”张艳身上有传统好媳妇的美德,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受人尊敬。
■努力为家庭编织“幸福网”
12月4日清晨,张艳早早起了床。她要赶在婆婆和儿子睡醒之前,快速收拾好家务,并把早饭做好,虽然前一晚为了多赚一点加工费,她忙到了夜里12点多。当一切准备妥当,她看了看时间,轻轻贴近婆婆的耳边,小声地说:“妈,起床了。”
随后,张艳又花了近10分钟的时间帮助失明的婆婆梳洗。这样温馨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这里上演。“她来俺们巩家已经20多年了,这20多年她几乎没享过什么福,真是难为这个孩子了。”婆婆王彦玉呜咽着说道。
一家人要生存、要吃饭,还要看病,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考虑到家庭的实际,张艳放弃了外出打工的念头,种起了家里的四亩多地,放下农活还要回家给家人们洗衣做饭。每每听到朋友们谈论“外面的世界”,她总是扛起锄头,加快奔向田里的步伐。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艳了解到有人分包工艺品加工的业务,考虑到又能照顾婆婆,又能增加收入贴补家里,她毅然接下了这个活。婆婆考虑到她太累了,一开始并不同意,可是又拿铁了心的张艳没有办法,只能一再劝张艳不要接太多活,一定注意身体。
虽然张艳的丈夫在外打工,可是收入菲薄,并不能为家里贴补多少。张艳总是说:“放心吧,有我在,这个家就不会倒下!”
■她是大家眼中的“热心肠”
在南沙河镇前仓沟村村民的印象中,张艳从没说过一个“不”字,不仅对家庭,对待村民亦是如此。每当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大伙总会第一个想到去和张艳商量一下。
刘思平和张艳是邻居,私下也是无话不说的好姐妹。刘思平说,张艳嫁到前仓沟村近20年,从来没有和别人发生过口角,而且别人家有什么事情,她能帮上忙的,一定第一个去。这让大家对这个外来媳妇另眼相看。
张艳的热心是出了名的。一次邻居出差,委托张艳次日接送其孩子,张艳一口答应了。那天恰好下起了大雨,看到邻居的孩子穿得比较单薄,她就脱下自己的外套给其穿上。遇到水坑,她二话没说,直接把孩子背了过去。
回来后,张艳就感冒了。她不舍得多花钱打针,只简单服用了几片药剂,可是这一切都没影响到她照顾婆婆和儿女。回来后,听说这一事情的邻居带着孩子登门道谢。张艳却说,大家都是邻居,邻居就是一家人,自家人帮助自家人是应该的。
张艳,一名普通的外来媳妇,却用自己的善良、贤惠和孝顺谱写了一首动人的大爱之曲。如今,这首大爱之曲正被更多的村民传唱!
为了照顾好家人,又能增加收入,张艳在家里抽空就干手工活
张艳正在照顾双目失明的婆婆
新闻推荐
我市落实人大代表建议实施城区学校扩容提升工程让孩子沐浴在均衡教育的阳光里
...
商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