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部分市政协委员就加快济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行专题讨论协商。 记者郭尧 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4月10日上午,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部分委员就加快济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纷纷建言献策。
让更多文化重点项目落户大学城
市政协委员,齐鲁工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任民表示,前几年济南市与驻济高校的关系还不够密切,当前驻济高校、科研院所助力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足,济南没能将所拥有的高等教育资源转化成打造核心城市的新优势。
如何盘活驻济高校科研院所汇聚着的大量的科技人才资源,处理好“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的关系?任民建议,“希望济南市把大学城下一步的提升发展规划纳入济南核心城市规划的重点考虑之中。”
在任民看来,目前长清大学科技园“只见大学不见城”,医疗、教育、社区服务设施等方面建设还不完善,尤其是至今没有一所高水平的医院、中小学,严重制约了园区内高校的发展,成为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章丘大学城也面临同样问题。
“政府可以对大学城进行进一步规划提升,对大学城内外交通、文化及医疗设施加快完善和增建,将更多的文化重点项目落户大学城,把大学城建设成真正的文化之城、创新之城,真正成为济南大都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任民建议。
制定全方位的人才支持政策
市政协委员、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副主任杨美红也将关注点放在人才、创新问题上。“相比一线城市、南方城市、沿海城市,济南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不是人才的第一选择。有必要从全市层面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力度。”
杨美红建议,应制定新形势下的人才发展规划。首先要摸清家底,摸清目前有什么样的人才;其次是根据济南市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产业,理清今后几年需要重点支持的行业和产业;最后是根据行业和产业的不同发展程度和对人才需求的差别,分门别类地制定人才引进和发展的规划。
“支持政策不仅需放在人才引进这一个环节,还要放在人才使用、发展、创新、创业等各个环节。”杨美红认为,需要各主管部门站在人才的角度,综合化、人性化地考虑各种因素,统筹协调各方面的政策资源,制定全方位的人才支持政策。另外要提高部门的人才服务效能,只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使有关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人才的关键。杨美红建议,除了薪酬上、政策的吸引力,综合环境也需要进行提升。“尤其是要利用好济南市重点国家级、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加大对科研平台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将济南市国家级、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做成高水平的人才发展基地。”推进质量强市,设立专项基金
加快济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离不开“质量名片”。市政协委员、济南市计量检定测试院高级工程师崔丽霞提出建立质量发展专项基金的建议。
崔丽霞说,近些年来,全市质量意识、质量水平、质量能力和质量成效均有大幅度提升。但调研发现,目前济南市质量发展与经济发展一样也到了一个瓶颈期。虽然济南市在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中出台了一些政策,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多个城市设有“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而济南目前尚未出台类似的办法。
“建议设立济南市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崔丽霞表示,可在交通运输、银行保险、商贸流通、旅游住宿、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市民质量满意度评价,建立与国际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对接、转化和应用,加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管理模式,培训、推广和应用。
“要加大对质量强市工作投入,完善相关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税、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要建立落实质量强市建设工作责任制,对质量强市实施情况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对质量强市建设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加快济南市向‘质量强市\’跨越,为全市‘四个中心\’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崔丽霞说。(记者赵璐)
新闻推荐
旅游文化节开幕现场。(王永刘高君摄)本报讯(见习记者刘高君记者王永)8日上午,章丘刁镇“儒商故里”首届旅游文化节启动仪式在该镇东方商人生态农庄举行。据了解,本次文化节不仅推出“一日精品...
章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章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