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水科技社团走近黄河调研。
学校承接2018年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地区选拔赛决赛。摄影社团的学生用相机捕捉校园美景。学校表彰优秀教师和学生。学生在食堂就餐。
走进济南回民中学会议室,“精气神”三个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位关心回中发展的准学生家长,看到回中这一年多的巨大变化,觉得学校‘精气神儿’十足,专门找人为学校题写的。”学校校长杨长寨告诉记者。
承接2018年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地区选拔赛决赛,并在比赛中斩获一等奖;与韩国庆一高中缔结为国际友好学校,与国际教育接轨的进程再次向前迈进;将环保理念深植每位学生和老师的心底,正式成为“国际生态学校”……2017年12月4日,杨长寨从济南三中调任济南回民中学“掌门人”,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济南回民中学就用一个个“第一次”,让家长和社会看到了学校的新变化,看到了学校发展的精气神。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回民中学,也正在成为一所精致、优秀、家长满意的新优学校。
A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活学生自主成长内生动力
“今天的升旗仪式上,我们要表扬的是学生卢泽阳,他在早上6点左右来到教室,一人把因周末考试而打乱的全班同学的桌椅摆放整齐,让我们为卢泽阳点赞,请卢泽阳上台接受证书和奖励。”今年6月24日,在学校升旗仪式上,学校对优秀学生代表卢泽阳进行了表彰。
卢泽阳能够获得表彰,缘由其实非常普通。前一个周末,回中作为考点承接了一次考试,周一早上,学生需要重新将桌椅归位,并整理教室。来到学校后,卢泽阳书包一放,袖子一撸,把全班的桌椅都重新布置好了。于是,一次优秀学生表彰仪式紧急补充到了升旗仪式后面。
整理教室事情不大,表彰决定用时不长,但是,其中反映出的意义却不容忽视。在回民中学,这个升旗仪式上的一幕,并不是个例,学生经常会得到一些“特殊”的奖励。有一次校园地上有一张废纸,高二学生王官威走过后主动捡起放进了垃圾箱,就是这个举动被杨长寨捕捉到,学校专门对王官威进行了“高规格”的奖励。学校不仅在背景墙上打出“学习官威好榜样”的字样,还奖励了王官威一口非常流行的章丘铁锅。
“尽管孩子只是因为一件小事便获得表扬,但正是这一件件小事体现了回中孩子身上的优秀品质。”杨长寨告诉记者,学校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活学生自主成长的内生动力,让学生在回中变得越来越好。
学校奖励学生的“花样”很多。有学生做了好人好事,或者坚持锻炼、学习优秀等,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奖励。“其实回中的孩子并不差,只是在小学、初中的时候因为成绩不好会被批评和忽略,但只要来到回中,老师们就会好好对待学生。”杨长寨告诉记者,学校设置了优秀奖、腾飞奖、进步奖等许多奖项,在自己的闪光点不断被发现的同时,学生受到鼓励,不断主动进步。
“每当我看到有学生或者老师做了好事,我都会用手机记录下来,然后在全校范围表彰优秀。”杨长寨告诉记者,学校不缺有爱的人,缺的是将爱转化成行动的人,表扬优秀可以鼓励更多的师生将自己的爱转化为行动,从而带动学校更好发展。
在回中,老师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让学生因上回中而幸运。”现如今,回中学子的幸福感确实非常足。
在外部环境上,学校致力打造花园式校园,让“校园是花园,教室是景点”,通过“四美教室”建设,使“整齐美、洁净美、绿色美、文化美”成为每一间教室的标配,使得教室成为校园最美的地方。在软实力提升上,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社团,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切努力,只为让回中的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回中学子在校园找到自信,收获成功。
B将“以学生为中心”落到实处老师成为学生校园生活陪伴者
能够发现卢泽阳和王官威这两名“优秀学生”,与学校开展的可爱回中建设中“爱的陪伴”分不开。杨长寨介绍,“爱的陪伴”是指从学生早上进校开始,到中午的午休与下午放学,回中的老师全天候无缝隙陪着学生,为学生在校学习“保驾护航”。
“董同学早上6:20前就进了学校,自己写分析考试退步的原因,这勤奋的精神让人感动。”“回中的孩子们有了新气象:入室即静、入座就学。”……清晨,回中的QQ工作群里不时地闪现出学校领导巡视时拍摄的照片与评价,这已是工作的常态。
哪怕是第一个到校的学生,从他进入校门的那一刻起,他就不是孤单的,而是有人在陪伴着、关注着。因为早上6点前值班校长便已到校,6:30之前,值班领导便已分层巡查教学楼内各班教室,进入教室陪伴着早到校的学生;7:00之前,班主任们陆续进入班级陪护学生。
“学校和老师要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陪伴者,从早上第一个学生来,到晚上最后一个学生离校,一直都有老师陪伴。无论冬天还是夏天,值班干部早上不得晚于6:50到校,班主任不得晚于7:10到校,这样让孩子有了陪伴,一个人走进教学楼也不会恐惧。”杨长寨表示,午餐时陪学生到食堂就餐,中午学生在教室午休,班主任老师也会一直陪同,晚上8点下晚自习后,老师送走学生后才会离开……“高中校园不是幼儿园,更不是‘动物园’,不应追逐打闹和‘鬼哭狼嚎’。学校的文明巡查从中午下课吃饭至午休结束,旨在保持教学楼及校园的秩序与和谐,引导学生做到校园内外皆文明,让回中校园像书院,有读书人的文化气息、书香气息。”
“我每天早上6点左右就会到学校,特别是冬天,那个时间点天还特别黑,但是到校看到学校老师,心里就觉得很踏实。”学校学生小刘告诉记者,当看到校长和老师在门口迎接自己的时候,觉得很温暖,也让自己有了更加充足的学习动力。
“以学生为中心”,守护学生、陪伴学生、关爱学生,已成为每一个回中老师心头最重要的事。
于是,我们看到在回中从校长到中层干部,再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每个人都成了“长”在学校里的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老师们超负荷的工作量只为更好地呵护学生成长,为学生成才提供更多帮助。
如今,走在回中的校园里,处处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课前课后,有老师在为学生辅导讲题;教室内外,有班主任在与学生细语谈心;早餐午餐,有校长在请学生吃饭;早晚上放学,有老师在校门口为学生保驾护航。
C学生的事儿都是“大事”宽严相济彰显回中温度
如果你是学生,校长加你的QQ,你会惊讶并通过吗?如果校长和你在同一个QQ群里,遇到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你敢直接表达吗?而对于回中的学生来说,这都不是事儿,他们每天都会在QQ群里和校长亲密互动,杨长寨也会抽时间回复,如果有学生反映问题,他会亲自督办解决。
有一次,高三学生在群里留言说:“食堂的鸡肉面都被高二学生吃完了,高三的宝宝们表示不开心。”看似一句不起眼儿的吐槽话,却被杨长寨记在了心里。原来,食堂的鸡肉面做得特别好吃,供不应求,但高二、高三学生错时就餐,鸡肉面基本都会被早吃饭的高二学生抢购一空。就是这样一个小事,杨长寨也当成大事放在心上,立即安排学校和食堂统计高三学生的就餐份数,第二天中午,学生就全部吃到了食堂美味实惠的面条。
一碗鸡肉面,在学校管理中是很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被校长关注到了,而且当“大事”亲自督办,用杨长寨的话说:“学生就是我们的宝贝,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个来回中的学生都感到温暖和幸福。”
2017年12月4日,杨长寨成为回中“掌门人”,来到回中后,杨长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听取家长、学生、老师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大家反映最普遍的一条就是学校没有食堂,一到饭点学生就在学校周边到处买饭吃,既不安全也不卫生,更不利于学校管理。
随后,回中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有关“办学生食堂”的大讨论,最终决定将学校原来的沿街两层楼改造为学生食堂,去年9月开学时,回中正式告别30年“无食堂”的历史。
“回中要进入新时代,就必须从最薄弱、之前最不想触及的地方做起,让学生家长看到新领导班子办好学校的决心和担当。”杨长寨告诉记者。
有了食堂,学生们不用再外出吃午饭,既安全卫生,又节省时间。以往中午时分,学生都是处于“放羊”状态,中午不休息,下午很难集中精力好好学习。现在,学校学生基本都在学校午餐及午休。
于是,我们看到每天12:40,班主任会准时进入教室看护学生,并关灯拉窗帘,创造睡觉氛围,陪伴学生一起午睡,以保证学生在下午课堂上能有充足的精神头。
学校对待学生非常暖心,同时也管理严格“讲规矩”。杨长寨说,老师要带着“严格”与“爱”来管理学生,学校曾劝退两个在校园吸烟的男生,学生如果“不戒烟就戒回中”,学生犯错而不惩罚,那就是错爱,严重的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接下来学校将抓上课中的回头病。”杨长寨告诉记者,老师在巡视时总有学生能注意到老师过来,回头看老师,这说明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专注于老师的讲解和课本上的知识。
D
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可能性“新动能”助力学校“弯道超车”
6月3日下午,回民中学国际生态学校升旗暨第二届国际生态委员会授旗仪式举行,这也标志着回中正式加入了“国际生态学校”的大家庭。把爱变成发展,让爱促进发展,领导班子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学校自身优势,走“教学质量立校,科学顶层设计,多元特色发展”的道路,设计出“红色教育、绿色教育、科技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小语种教育”特色项目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勾勒出学校创新发展的新蓝图。
特别是回中的绿色教育,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将环保观念深植每位学生和老师的心底。作为一名从事绿色教育17年的老教育人,杨长寨履职回中校长后,也把这个教育理念带到了回中,他在学校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回收活动,强化学生环保行为细节。此外,他还亲自为学生上生态环保课,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教育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如今的回中,晴天不开灯,纸张必须双面印刷,校园里的雨水收集桶也装着满满的雨水用来浇花。“孩子们特别喜欢环保,既认识了大自然,又学习了环境知识。”杨长寨告诉记者,回中充分发挥绿色教育优势,承办2018年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地区选拔赛决赛,并摘得了大赛一等奖。
以水科技教育为切入点,学校创客社团、“水科技”社团、3D打印社团等科技社团不断涌现,形式新颖的科技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提升了科学素养。在回中,红色教育始终贯彻教学管理始终,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将爱国热情转化为爱校行动。
既然是一所民族特色学校,那民族教育项目必不可少。学校以课堂为主渠道,增设了民族风俗、民族文字及书法等校本课程,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我们开设了日语、韩语、法语等小语种课程,配有专业老师,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需求将课程分为必修、必修校本、选修校本三类课程。”杨长寨告诉记者,今年秋季开学,学校将在2019级学生中新设立日语班,把日语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和高考的外语科目。
“用‘外语+’人才的培养思路把小语种教学当作学校品牌的发展战略之一,既符合国情和就业需求,更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深远谋划。”杨长寨介绍,下一步,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孩子多一个高考小语种的选择,“学校专门公开招聘了一名日语老师,并从外校调入一名日语老师,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出路,实现‘弯道超车’。”
(本报记者 史春勇 通讯员 孔源)
新闻推荐
书法作者:毕宪冬,相公庄人,1967年出生。学生时代就爱好文化艺术,且是学校文艺骨干。参加工作后广交朋友,博览群书,文化造诣...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