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国鹏
实习生胡兆雪
一手敲着渔鼓,一手打着快板,渔鼓艺人嘴里念念有词地表演着。山东渔鼓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说唱表演艺术,渔鼓艺人刘炳金介绍说:“山东渔鼓起源于唐代,由‘道情\’演变而来,到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初期进入鼎盛期。渔鼓因为有极强的区域性,旋律简单易上手,因此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不仅如此,渔鼓的受众多为农民,因此随季节和农时的变化,乡亲们在农闲时就将渔鼓表演作为娱乐消遣的手段。
台下十年功成就“金嗓子”
作为山东渔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炳金的好嗓子可谓远近闻名。他十岁开始接触渔鼓,对渔鼓戏里的情节和旋律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时常跟着模仿渔鼓戏里的唱段,十三岁正式拜师学习渔鼓和坠子表演。后来,凭借精致的唱腔,他被调到了金乡县四平调剧团。剧团的表演经历,不仅让刘炳金的唱功和舞台经验得到磨练,还为他赢得了金嗓子的称号。正是凭着这副金嗓子,他又调入济宁市吕剧团,开始了自己在吕剧团的表演生涯。
常言说好事多磨,刘炳金的艺术生涯也是如此。到吕剧团不久,又被调离。其间,他仍然跟着剧团参加表演。后来剧团逐渐陷入低谷,因为热爱渔鼓戏,他一直没有离开剧团。
随着国家和省市连续出台繁荣发展文化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山东省采取多项举措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渔鼓重新焕发生机。借此机会,2001年,在济宁排演渔鼓戏《断机教子》时,刘炳金被选中为主角。后来,这一剧目被选拔参加“群星奖”比赛,最终获得金奖。
刘炳金说,2014年,他表演的作品《孔子仕途》,再次入围“群星奖”,而且又一次获得金奖。“渔鼓戏碰上了好时候,我现在就琢磨着,怎样能多创作些好作品。”
渔鼓戏也一样要懂得“扬弃”
“渔鼓戏始终要保留住它最根本,最原汁原味的东西。”刘炳金认为,山东渔鼓戏要传承发展,不能丢了这门艺术蕴含的文化精髓。“当然,渔鼓戏也不能僵化,否则必然会制约渔鼓戏的发展。改革和创新是渔鼓戏一定要走的路子。”
演出《断机教子》并获“群星奖”金奖,刘炳金认为,这不仅是自己艺术生涯中取得的大荣誉,也为渔鼓戏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断机教子》这台戏和以往的渔鼓戏大有不同,不仅仅是将渔鼓戏搬上了大舞台,其中还进行了许多革新,比如说,我们加入了乐队和伴舞的新元素。这样一种新的表演方式,获得专家和群众的一致认可,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也激励我们在传承与革新的路上更有勇气走下去。”
刘炳金表示,对于山东渔鼓戏的革新,他们也是非常慎重,反复尝试,“刚开始渔鼓戏的改革就是扩大阵势,将乐队伴舞加入其中,增加唱曲的人数。后来我就想,这样一味扩大表演规模,阵势弄得太大了就偏离了渔鼓戏的本体,失去渔鼓戏本来的面貌。”
在创作新作品《孔子仕途》时,他们又进行了新的调整。刘炳金说:“《孔子仕途》的表演形式和《断机教子》又有了很多不同,阵势没有那么大了,伴舞也取消了,但是还是保留了乐队的形式。能够再次获得‘群星奖\’,说明渔鼓戏的这种革新也是获得大家认可的。当然,在很多细节上,我们渔鼓艺人还会根据表演内容,再仔细地雕琢打磨。”
刘炳金表示,山东渔鼓戏除了在表演形式上进行创新,在唱腔和表演上也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在剧团里,我一直向声乐专业的演员学习声乐,还经常听京剧和豫剧等各种戏曲,努力汲取各种戏剧唱腔中的元素,试图让渔鼓戏更加动听。我觉得,传承渔鼓戏是篇大文章,但基础是戏要好听,只有戏唱得好听,才能有更多的人感兴趣,戏的活路也就更广阔了。”
让渔鼓戏走进校园
如今,刘炳金是山东渔鼓戏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渔鼓戏成为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学习渔鼓戏的人依然很少,特别是把渔鼓戏当成专业的人更少。”刘炳金说,“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渔鼓戏的影响扩大了,已经吸引来年轻人的关注。令人高兴的是,渔鼓戏进校园的影响和效果,比想象中好得多。比如在曲阜师范大学,已经有很多感兴趣的大学生开始学习渔鼓戏了。”
2015年6月,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聘请刘炳金担任客座教授,让他开设山东渔鼓戏的课程。目前,他已经前往开课四次。刘炳金说,“我给学生们教授渔鼓戏的历史渊源,给他们唱一些渔鼓戏的选段,尤其是好多女孩子对渔鼓戏感兴趣,他们说我唱的渔鼓戏好听,她们愿意学,课后她们给我留下联系方式,让我给她们寄谱子。”
刘炳金期待着,渔鼓戏进校园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快一些,“和其他非遗项目一样,将来渔鼓戏的发展关键,还是要看传承人的多少。我现在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够在小学里建立渔鼓学习班,让小学生从小就接触渔鼓戏,从小就开始培养他们唱渔鼓戏。”
他说:“希望有一天,唱渔鼓戏就和背《三字经》一样在学生中能流行起来。”
新闻推荐
演员们正在进行山东快书表演。□王承忠报道□记者孙先凯报道本报金乡讯3月1日,金乡县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正值山东省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到金乡听戏...
金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