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仰浩实习生高杨
传统技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有些为人们所熟识,有些却比较陌生。由于时间的流逝,一些本来就“稀罕”的技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的甚至面临失传的境地。本期,记者带您一起探访一位在农村扎“棉花鸡”的老艺人。据了解,这项技艺他已坚持了60余载。
逃荒途中“偷学”技艺
提起“棉花鸡”,不少读者可能会有些陌生,这其实是一种民间艺人制作的玩具,形式上分单独的“公鸡”和“斗鸡”两种,由于主要是用棉花糊成,故得其名。记者了解到,在山东郯城也有一种立春时节头戴彩鸡的习俗,但这种彩鸡是彩色花布缝制而成,与济宁的“棉花鸡”制作技艺有所不同。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任城区南张街道大王村,敲开了这位扎“棉花鸡”60余载的老艺人王树朴的院门。
夕阳洒在老人小巧的庭院里,四周被一片静谧包围。第一眼见到王树朴时,记者很难想象眼前的这位老人已经年近八旬。他笑着说,今年已经78岁他是1935年出生的。在客堂的显眼位置,挂着一张大大的照片,上面记录的正是当时他扛着插满“棉花鸡”的把子(用麦秸秆捆在一起的捆子)在城里叫卖的镜头。据老人介绍,这张照片后来被放到了展览馆里。记者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这张照片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种幸福。
王树朴告诉记者,第一次接触“棉花鸡”是1949年逃荒途中。“在河南一个寺庙的大殿里,见到3个人在扎”,虽然当时食不果腹,但年少的王树朴却一下子被这个新鲜的玩意儿吸引住了,他在一旁认真地看了一遍,返乡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做了一个,结果却与别人所做的相距甚远。虽然比预想的困难许多,但这次意外的“偷师”经历,却让他第一次将这个新鲜的玩意带到了祖祖辈辈居住的乡村,后来他才得知,在城区众多手艺人中也只有他一个人做“棉花鸡”。
彩色“小鸡”炯炯有神
那么,“棉花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王树朴老人从一个柜子里拿出一个用塑料布严严实实裹着的纸箱,打开纸箱,里面还铺着一块塑料布。记者掀开塑料布,一堆栩栩如生的“小鸡”映入眼帘,有黄色的、有粉色的、也有绿色的,虽然颜色各不相同,但每一个“小鸡”都活灵活现。“这是大公鸡,”王树朴拿出一个“小鸡”。记者看到,这只“棉花鸡”被固定在一根竹签上,鸡身是黄色、鸡冠被染成粉色,与蓬松的粉色鸡尾巴交相辉映,黄色的鸡身上被两片淡青色的羽毛点缀,在鸡身一侧则是一个小哨,轻轻一吹就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在整个“棉花鸡”上,最为生动传神的还是它的眼睛,虽然已经在纸箱里“沉睡”了很久,但是它的眼睛依然又黑又亮。王树朴老人告诉记者,在第一次尝试不太成功之后,他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摸索与改进,终于做成了眼前这种模样的“棉花鸡”,而且这比他在河南见到的那种更有神。
表现形式不断创新
“主要是鸡的眼睛,有人猜是草种子,有人猜是花椒种子,但都没有猜对。”据老人介绍,这正是传统技艺的魅力所在,因为有了种种假设才能对原来的手艺进行改进,这也是他创作“斗鸡”的动力所在。“单独一个鸡虽然很漂亮,但是还是不够生动,后来设想是不是可以把两个鸡放在一起,”于是他在两个“棉花鸡”下面设好底座,然后用高粱的外皮连接,“棉花鸡”上面再用绳子连接起来固定在一根木棍上,只要一晃动木棍,两只“棉花鸡”就开始“打架”了。在传统技艺中,他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表现形式,而且还进行着不断的创新。
王树朴老人直言不讳地说,其实“棉花鸡”所用的材料都是农村常见的材料,但却是个功夫活,从削竹签、扎骨架、糊棉花、上浆到粘羽毛,整个过程非常繁琐。“有人曾经也试过扎‘棉花鸡\’,但是扎的样子却不像。”老人告诉记者,这玩意看似很小,但颜色搭配、骨架比例都是有讲究的。
从第一次接触“棉花鸡”到如今,60余载匆匆而过,如今老人已经年逾古稀。当记者问到技艺有没有人继承时,王树朴笑着说:“孩子们也就会一点皮毛,他们平常工作太忙,基本上没有时间学。”
一只小小的“棉花鸡”,倾注了老人几十年的心血,他既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同时也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光阴荏苒,当黑发人变成白发人时,我们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又将如何薪火相传。
王树朴老人向记者演示“棉花斗鸡”
王树朴老人向记者展示昔日的照片
新闻推荐
近日,济宁市实验小学召开了数学学科青年小组专业发展培训会议。会议传达了本学期活动计划,结合学校数学学科现状突出强调了:多学习,认真学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新课程标准,养...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