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朕葳孙丹青
1959年,山东省著名专家学者、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骆承烈教授出版《节日民俗故事》一书,文中提及清明节的一些民俗文化。昨日,记者拨通了骆承烈教授的电话,希望他能够向读者讲述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发展以及济宁地区有哪些独特的节日民俗。在复旦大学刚刚讲学归来的骆教授不辞辛劳,欣然答应了记者的请求。下午两点,记者来到位于曲阜师范大学内的骆教授家中,简单寒暄后,骆教授很快进入主题。
清明节与寒食节在明清后逐渐融合
洛教授告诉记者,4月1日,他去山西介休参加关于寒食节的活动时,发现主办方将会议主题定为“寒食节(清明节)”,“把清明节、寒食节当成一个节日,严格意义上来讲是错误的。”
洛教授介绍说,寒食节是纪念山西介休名人介子推的节日,而清明节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据史书记载,清明节前一天或者前两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不是寒食节,现在很多人认为是一回事。”
说起寒食节,不得不说介子推。相传春秋时代,晋国有人欲害公子重耳,忠臣介子推护送重耳逃亡,在逃亡路上,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帮助过他的人,却忘了介子推。经旁人提醒,晋文公才赶忙派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子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大臣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子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3天3夜,仍不见介子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子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并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汉朝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到了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下令取消寒食节,后来纪念介子推的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3天,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所以到了明清后,清明节与寒食节逐渐合在一起。”洛教授说。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行孝的具体表现
洛教授说,祭祖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原始社会就有祭祀活动,主要是向神灵敬礼。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祭祀重心转向祭祖,以示对父母的尊敬,祭祖方式由家庙祭祀简化成扫墓。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清理,给坟墓培新土,擦拭墓碑,然后摆上供品、焚香火、烧冥纸,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论语》里曾子讲道:‘慎重追远民,民德归厚。\’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人们更理性地看历史、看先人,批判地对待一些问题。”洛教授说,“人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这也是中华民族行孝品德的体现。”清明的祭祀,也由只祭祀家族的祖先,逐渐扩展到悼念先贤、先烈,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新潮“代理祭扫”滑稽可笑
骆承烈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民俗研究,对于清明节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关注密切。面对记者,他就针对当下清明节盛行的“代理祭扫”、“网上祭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说起新兴的代祭扫墓,洛教授表示他并不赞同这种祭祀形式。他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祭祀,表达的是对历史和先人的尊敬,清明节扫墓即是与祖先对话,无论祭祀方式是否隆重,都要表达出发自内心的真正哀伤。如果因为回不了家,请人修理坟墓,代理祭扫,确实显得有些滑稽可笑。
对于网上祭祀,洛教授则有不同观点,他认为网上祭祀虽然是一种虚拟行为,不能到祖先墓前亲自拜祭,但却是“真心想着祖先”的体现,在网上祭祀同样可以表达出对祖先的尊敬。对于身处异乡的人们来说,还可以遥望家乡祭拜,或者在家中摆放先人照片以寄哀思。
清明风俗:济宁烧饼插柳,菏泽流行斗鸡
在骆承烈教授编写的《节日民俗故事》一书中,记者看到了关于清明节传统风俗的一些介绍,如踏青郊游、蹴鞠、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
洛教授介绍说,农历3月,春日融融,人们到郊外“寻芳讨胜”的同时,在清明节这天,还将插柳插在大门上以驱邪避难。在济宁地区,“插柳”的方式有些特别,通常先将折下的柳条插进一块大烧饼里,然后挂在门上,等到柳条干枯后,再将烧饼取下来食用。
清明时节,古代还有斗鸡之戏,斗鸡之俗发源于鲁国,到了唐玄宗时,清明斗鸡风俗日盛,如今鲁西南地区尤其是菏泽市附近仍然流行这一民俗。
此外,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清明也有其独特的饮食习俗,如南方流行吃一种叫做饧的麦芽糖。
骆承烈教授给本报记者提供材料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市中区共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00多人,审核认定“4757”就业困难人员19人,“4050”就业困难人员54人,认定“双零”家庭7户,全部实现了稳定就业。特别是建立了一批社区服...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