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记者陈守贵盖鸣霆李朕葳文/图
有这样一位老人,她一生酷爱古老的民间艺术,一根小小的绣花针在她的手中上下翻飞,便“绘”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充满了灵性的世间万物;她生就一双巧手,无论是造型、剪裁,亦或者是针法,都美得让人无可挑剔。凤凰放佛能够展翅,兔子仿佛能够打滚儿。
她虽然已经退休在家,可是心灵却没有封闭在自己小小的房间里。她时刻想着的,都是弘扬传统民间艺术,尤其是借着省运会的舞台,让这精巧美丽的刺绣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她的名字叫翟桂芝。阜桥街道津浦街社区一位人人都熟悉的老居民、人人都喜欢的老手工艺人。
■她的梦想
23
个大绣球抛向山东省运会
走进翟奶奶临时租住的房屋里,虽然略感到些昏暗、潮湿,可是随处闪现出的艺术气息却让人在不经意间就感到阵阵惊喜。床头悬挂的七彩绣球、桌上摆放的形象逼真的布偶,再加上窗户上悬挂的绣花窗帘,每一样都让记者感到耳目一新。尤其是当翟奶奶掀开自己的大床,展示放在床柜里面包装整齐的23个大型绣球时,记者更是不禁张大了嘴巴。
只见23个大型绣球每一个直径都要在25厘米左右,绣球用大红、正黄、宝蓝等多种颜色的绸缎做成,光彩夺目。绣球上面除了装饰着各种各样的亮片和珠花外,还配有翟奶奶亲手用亮线做成坠子。大红色的坠子悬挂在七彩的绣球身上,既让绣球显得更加亮丽,也让整个球身显得轻盈灵动。此外,更令人惊喜的是,每一个绣球上,翟奶奶还绣上一个字,二十三个绣球连起来正好就是“济宁之乡,运河之都,全市人民庆祝二十三届省运会召开”。朗朗上口且寓意吉祥,读来让人为之一振。
翟奶奶说,说起为省运会做绣球的事情,还要从2010年说起。那年的9月份,她从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归来。回来的路上,恰巧看到北湖新区的工人们正忙着建设2014年山东省第二十三届省运会主场馆,咱济宁人自己的“鸟巢”。“看到眼前的一切,我当时就想,省运会是咱们济宁人生活里的一件大事、喜事。我作为一个济宁市民怎么能不开心呢?所以,总应该制作一点特别的东西表达我自己的心情才好。后来,我又想到,绣球在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干脆做23个大绣球献给省运会好了。这样,不仅可以烘托盛会的气氛,还可以让咱们传统的手工艺品借着盛会发扬光大。”翟奶奶说。
■她的付出
10
个月的耗时,她夜以继日
“奶奶,这么多绣球,制作如此复杂,你得做了多长时间啊?”看着眼前的绣球,记者问道。而翟奶奶则微笑着伸出双手,“从去年6月到今年3月,不多不少,正好10个月”。
翟奶奶说,为了做好省运会的绣球,她可是不少费工夫。体积做多大的合适?布料选什么样的好?填充物用什么材质?……这些事情都得一一考虑。
终于,经过若干次的试验,翟奶奶最终选定了比篮球略大些的绣球尺寸,然后用干净的餐巾纸做填充物。翟奶奶说,绣球太大的话会显得笨重,太小了又会显得小家子气,这个规格正好。至于填充物,这么大的绣球无论是用棉花还是用海绵,都会显得松垮,因此几经试验最终选定了干净的餐巾纸做填充。此外,为了让绣球看起来更好看,翟奶奶还亲自跑到歌舞团演员定做服装的地方去买人家的演出服布料,来做绣球的“衣服”;跑去针线点,买来又柔软又有韧性的亮线,一段段用剪刀剪了,亲自做成绣球的坠子;跑去首饰店,一颗一颗的挑装饰用的珠子和亮片,好让绣球变得更加美丽……
当然,这还不算最费心的。最让奶奶费心的就是绣球上的大字。由于翟奶奶不精通书法,于是她便去打印店,让店员把她精选出来的23个字全部打印出来,然后用剪刀剪下,隔着一层印蓝纸铺在布上,再用铅笔沿着字迹一点点涂抹,直至布料上有了字迹,再用绣花针比着字迹一点点刺绣……“原来做一个小绣球就跟玩似的,可没想到专心做起这样的大绣球,竟然断断续续地做了近十个月。哎,这一想还真是吓一跳呢!”说到这里,翟奶奶不禁笑了起来。
■她的追求
1
生的精力都要献给传统民间艺术
翟奶奶告诉记者,虽然做这些绣球花费了如此大的精力,可是一想能够为省运会助威,同时更让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人民了解咱们古老的手工艺,再多的辛苦也不觉得累了。翟奶奶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刺绣、做手工。以前的时候接小外孙比较忙,只能抽空做,现在孩子大了,不用天天接送了,自己就干脆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这上面。刺绣,做虎头鞋、虎头帽,做门帘,做布偶,既是消遣,更是艺术创作。
采访的过程中,翟奶奶拿出了她珍藏了三十多年的一个大红门帘(旧时妇女出嫁前送给男方的陪嫁)。翟奶奶说,别看这一个小小的门帘,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从它上面的“配置”上,我们就可以推断新媳妇娘家的“过活儿”(富裕程度)到底如何。旧时门帘基本可以分五等。一等门帘由上好的大红棉布一块、门帘牙子一块、绣球一对、绣狮子一对以及绣花飘带四条组成。这样的门帘由于装饰精美、制作繁复,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较多,因此也就代表着新媳妇娘家的家境最好。二等门帘则只有大红棉布、门帘牙子和飘带,绣球和绣狮子则一应俱无,比较简单。三等门帘则要更糟些,只剩下红布和门帘牙子,飘带都省了。四等门帘,就比较寒酸些了,只剩下一块大红布,其他什么都没有。当然,这还不算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那些家境极为贫寒的女子出嫁,家里连买上几尺红布的钱都没有,只能拿个小红包袱,包几件衣裳就嫁到了婆家。“你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哪里还知道这些?所以,只要是我有时间、还能做得动,我就一天到晚地做这些老手艺品。我知道,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它的重要、它的价值,不仅把它当做一种艺术品保护起来,更当做一种生活品普及起来。”翟奶奶说。
是啊,或许活在现代生活里的我们常常觉得这些老手艺没什么用。可殊不知,正如奶奶说的那样,正是这老手艺里才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一年又一年时光流逝中积淀起来的厚重文化。只有看到了它们,我们才仿佛又回到过去,回到故土;也只有看到了它们,我们才能够在立足当下的同时更加审慎地看待我们的过去和将来……
翟奶奶“秀”绣球
拆解绣球制作过程
现场飞针走线
新闻推荐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当天,为了让弱势群体体验旅游的快乐,济宁春秋旅行社与盈泰温泉度假村共同组织了济宁地区的50名特困家庭人员前往滕州体验1580米的盈泰温泉,此次活动...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