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娜
6月7日,伴随着高考开考“铃声”的响起,这个城市不由自主地笼罩在等待的焦虑之中。30多年过去了,考场外家长的心情依旧,考场内学生的神情相似,改变的唯有试卷的内容、考场的环境以及市民对高考的关注度。“十多年前,当时的自己如果多考或者少考几分,现在也许就不站在这里以工作的名义再次与高考‘对话\’……”考场外民办学校的一位招生专员如此感慨。的确,十年前多少人的命运因为高考而截然不同,一道题、一个符号或者一种状态,都有可能成为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一条通道,如高考这般在人才择优机制中如此公平、通畅,它把手着社会流动的“关口”,使得普通大众能够拥有“跳龙门”的机会。回顾30多年的高考历史,多少人因为高考拥有了合法向上的发展路径,成就了个人梦想与人生,多少人也因此“虎落平阳”、“平凡一生”。正因如此,在很多人心中,高考名副其实的意味着“人生的第二次投胎”,尤其在社会阶层越来越固化、利益分割越来越明显的当下,高考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更是如此。“其实,如今学生并非就高考这一条路,随着如今教育形式的多元化,人才选拔的多元化,以及择优形式的‘丰富性\’,高考其实已经没有之前那么重要。‘一考定终生\’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毋庸置疑,家长的一番话道出了目前高考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考制度的相对放宽,各种“不拘一格”择优模式的陆续普及,原本固化、狭小的人才选拔路径被拓宽。高考原本的“相对的公平”正在变得更加的公平。“只是我们期待它的制度设计和监管规则更加的到位,以免适得其反,导致更大的公平贬值。”另一位家长补充道。
今年济宁市高考生减少近5000人,全国减少了上百万人……“无可厚非,数据的背后,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对高考关注度、重视度的降低,与此同时,更影射着现行国家教育体制以及就业体制的不尽完善。”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薪酬待遇差等问题的陆续出现,近年来大学学科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被频频曝于媒体报端。尤其在现行教育国有化而非社会化的大背景下,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人才结构的不对称性,形成了当下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问题。高考问题也就因此潜伏在势不可挡的“就业难”表象之下。如此一来,高考会在社会流动机制中日趋丧失了“意义”。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记者高晶晶通讯员崔凯“龙宝宝”大热,已经或即将升级为“龙妈”的时尚孕妈们,正在热烈讨论一个话题:产后如何进行盆底的恢复?有关调查显示...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