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2210000本报为您“捎话”部门官员
为百姓办事,替政府分忧,即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本报记者将走进“政风行风热线”直播间,与各部门“零”距离。
您有什么话要讲,或者您有什么建议要提,您可以拨打热线2231555或2210000,让记者帮您捎话。
■记者张昭晖
平安人寿济宁中心支公司成立于1998年12月,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服务客户超过23万人,累计承担风险保障176.98亿元,为济宁市百姓安居乐业,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6月4日上午,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中心支公司总经理李菲带领公司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做客“政风行风热线”直播间,就市民所反映的平安人寿保险关于投保、理赔、办理保全、续收服务问题,进行了在线沟通交流。
市民的保险意识在不断增强
目前,很多市民对于保险的认识尚不全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客户对保险及其合同理解、解读不到位的情况。对此,平安人寿济宁中心支公司总经理李菲在节目中谈了自己的看法。李菲告诉记者,保险作为金融理财产品,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交强险、新农合这种低保额、广覆盖的强制险种的推广力度,市民的保险意识也得到了逐步提升。据李菲介绍,近年来,市民咨询的问题大多为“我适合买什么保险?”、“买了多份保险,是否会发生冲突?”、“应该在保险上投多少钱?”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市民的保险意识在增强。“社会对于保险行业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十年、或者五年之前,很多市民对于保险还存在认知的偏见。”李菲对记者说,他曾经被问到诸如“保险公司是骗人的吗?”、“保险是不是传销?”之类的问题。对此,李菲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平安人寿济宁中心支公司将更多地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对市民进行保险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存款变保险投资需谨慎
储户去银行存款,却把手头现金存成了保险,不但没有利息,还失去了本金。近来,“存款变保险”的新闻在全国各地屡见报端。不少顾客抱怨称,一些人通过混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的概念,误导客户,致使一些顾客的银行存款转成了保险。而国家也对保险工作人员进驻银行的行为下了“禁止令”,这似乎会对部分保险公司的银保产品销售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面对这个问题,李菲告诉记者,平安寿险的经营渠道主要靠自身培养大量专业的保险代理人,并通过保险代理人的团队,为市民提供针对适合其自身情况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储蓄等方面的保障。依托银行进行的销售服务则非常有限。
对于市民在银行存款时可能遇到的“存款转保险”的情况,李菲建议广大市民,到银行办理银行业务时,如遇到有其他工作人员向自己推销保险理财规划的服务或产品时,消费者应明确自己到底需要办理哪种业务,是否有保险需求。就保险产品和银行产品相比,银行产品投资方便、领取灵活、时间限较短;保险产品的存期会比较长、收益性也比较长,作为消费者,应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谨慎选择。
在多家公司投保重大疾病险不冲突
在节目中,市民李先生打来热线,称他3年前在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了价值5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险,今年,另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向李先生推销重大疾病保险。李先生咨询,买了两个相同险种的保险,在得了大病需要报销时,是否会受到影响。对此,李菲解释说,重大疾病的赔付条件是根据诊治资料是否达到合同约定的给付条件来处理的,赔付金额是保单约定好了的,不根据客户的医疗费多少来赔付。这样,如果客户在多家保险公司投保重大疾病保险,只要保险合同合法有效,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给付条件,赔付是不冲突的。
随后,李菲打了一个比方:某位客户在两家保险公司各投保5万重大疾病保险,如今诊断急性心肌梗塞住院,住院花费医疗费1.5万元,但两个公司各按合同约定给付重大疾病保险金5万元。但是,如果客户在两家公司都投保了住院医疗保险,在一家公司先理赔之后,一般情况下,这家公司会将发票留下,只给客户发票复印件盖章,加上赔付的批单,这样,另一家公司会就剩余部分的医疗费在保额内进行计算赔付。所有的赔付金额不会超过总共医疗花销。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记者刘珂施一松6日上午,市民张先生再次拨打本报热线电话2210000反映,老板电器济宁服务站的吴师傅将于当日下午两点到家中安装新抽烟机...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