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 泗水新闻 汶上新闻 嘉祥新闻 金乡新闻 鱼台新闻 微山新闻 邹城新闻 曲阜新闻 梁山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宁市 > 济宁新闻 > 正文

他用拐杖撑起一个“人”字

来源:济南日报 2012-07-26 13:29   https://www.yybnet.net/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记者陈守贵见习记者汪天娇赵豫通讯员尤明文颜磊

在一个名叫东卸甲河的地方,远远地望到一面红旗矗立山丘,掩映在树木之间的一片房屋,与旁边的东卸甲村紧紧相邻,这便是圣水峪镇的东甲小学。走进学校,总能看到一位个子不高,头发灰白,面容坚毅,左手腋拐、右手拄杖的老师,他就是小学教师冯佃生。今年52岁的冯佃生,已经在这偏远小学的讲台上育人36年,共培养了1400多个山区孩子,多次被评为县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先进工作者”,并被评为“济宁市优秀教师”。

1

一双拐,一颗心,撑起乡村教师的无悔人生

刚见冯佃生老师时,他正在六年级教室里上课。约有50平方的瓦房内,坐着43个孩子,显得狭窄而拥挤,有的3个孩子共用一张课桌,讲台只有一米宽,安上讲桌,留给冯佃生的空间只能够转动身体。拄着拐杖的他,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在黑板上写字时,他就把手杖立在讲桌旁,左臂拄着腋拐,用右手在黑板上角吃力地写下“梦想”两个字,端庄有力。

下了课,他拄着拐杖,蹒跚着走出教室和我们交谈起来。刚聊几句,就有孩子陆续地找他询问弄不懂的测试题,他都一一解答,十几分钟的课间休息也被孩子们占据了。“只要孩子们能多学点东西,休不休息无所谓。”冯佃生说。

等到放学后,冯佃生才坐下来,与我们慢慢地聊起来。

2

帮忙维修学校电路,另一条腿差点摔坏

1960年出生的冯佃生,3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由于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而落下病根,左腿残疾。1976年9月,初中毕业后,就回到东甲小学教书,当起民办老师,这一教就教了36年。当时的工资每个月仅有10元钱。他对每节课都认真对待,努力把最大的知识量传授给孩子,冯佃生坚强地说:“像我这种情况,如果连学生都教不好,我还能干啥,一年一年向前拼呗。”在他的教学生涯里,就教了一年一年级和二年级,其余年份就一直教毕业班。“现在我教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我当年学生的孩子了!”冯佃生不无自豪地说。

在他教过的孩子里,有的在法国留学,有的回到农村,还有不少学生工作在全国的各个地方。“看着孩子活蹦乱跳,一天天懂事,就打心眼儿里高兴。只希望他们过得好。”

2009年7月的一天,村里的电工在学校里维修电路,冯佃生在帮忙时,被地上的电缆线绊了一下。就这一下,把他原本完好的右腿摔成了轻微骨裂。医生告诉他,至少要休息半个月才能基本恢复,他紧张又坚决地说:“我还有一个班的课呢,都快毕业考试了,我不能不去上课。”医生的劝阻没有用,最终,他还是坚持去学校教课。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能落下孩子的每一节课。“当时也在想,如果这一条腿也坏掉的话,我就彻底的废了。”冯佃生想起当时的情景,不免心有余悸。

3

守望乡村教育,放飞教育梦想

冯佃生的家就在学校驻地———东卸甲河村,距学校仅有500多米,父亲冯庆武和母亲张延英都已80多岁,由兄弟照料,他的工资卡就交给了他的父亲,供二老花费。这么近的距离,他本可以骑着他的燃油三轮车回家居住,但是他却毅然住在学校20平米的房子里守着学校。

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锅碗瓢盆和蜂窝煤炉一应俱全。“平时我自己一个人,下点面条,吃点菜就行了,省事的很,”他憨厚地说,“还能改改作业,有的孩子忘记带钥匙回来拿,就找我。”

当我们问他,他的孩子在做什么时,他无奈而爽快地说:“我还没成家呢,也有给我介绍的。可是,像我这身体,结了婚会给人家添负担。”每当夜深人静时,整个学校就他的宿舍亮着灯。给孩子们批改作业,准备明天的课,是他睡觉前必须要做完的事。

每天早上6点钟,冯佃生就早早地打开了校门,把煤炉点燃烧上水,将教室简单收拾一下,下点面条,吃完饭,就迎接孩子们陆续地来到学校,开始了一天的教学。学校里总共有15名老师,50岁以上的占了9人。“他们离家太远,我就在学校呆着值班吧。”他欣慰地说。新来的老师刘韵茹,是个90后,她说:“冯老师能在这所学校呆这么久,真不容易啊。他在学校里很照顾我们这些年轻的,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冯佃生的座右铭是陶行知的那句“滴自己的汗水,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他的确在无时无刻地践行着这句话,用自己的努力把学生教好。

采访结束后,我们看到东卸甲村南临,有一条卸甲河,河水静静流入孔子诞生地旁的尼山水库。盛夏的卸甲河,潺潺流淌,倒映的阳光反射在脸上。我想,像冯佃生这样默默奉献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不计名利,用关爱和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乡村教育这块园地,让文明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简陋的教室

课间时间,他反而更忙

新闻推荐

炎炎夏日,福彩为市民送“清泉”

点击查看原图连日来,酷暑闷热。济宁市区的福彩刮刮乐户外销售点,已成为市民的“爱心驿站”,并为来往行人免费提供一个歇脚点、一张座椅……目前,又一项消夏的便...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他用拐杖撑起一个“人”字)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