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日前,本报编辑部来了三位“不速之客”,他们是育才中学高一四班的学生,一进门,就开门见山的表达了自己的来意———筹钱。原来,这三位同学策划了一个暑期实践活动,需要打印一些调查问卷和宣传单页,可是他们不想花父母的钱,于是,就到了本报这个“邻居”家来“借”点经费。当得知本报正在组织报童卖报实践活动时,三个小伙儿爽快地决定,客串一回“报童”,通过卖报纸来筹集活动经费。
这三个小伙儿分别叫陈轶群、陈俊和闫昊,他们策划的活动主题是“关注济宁水污染”。虽然设计的调查问卷和宣传单逻辑还不够紧密,可他们对这类社会问题的关注让记者看得出,这三个贴着“90后”标签的小伙儿并不缺乏社会责任感。
陈轶群是活动的发起者,他也是育才中学创新科技社团的一名干事。高一寒假的时候,他曾参与策划“低碳春节”的一个宣传活动,提醒市民要过一个低碳的春节。活动效果不错,获得了学校的表彰。陈轶群很受鼓舞,决定今年暑假还要做一些这样的社会实践。按照设想,他们要先做一些社会调查,再去相关部门了解一些济宁当地的水环境状况,最后沿着洸府河行走,调查洸府河的变迁。
不过,三个小伙儿还是有些“眼高手低”,总认为大人们会给自己面子,卖上百十份报纸压根不成问题。可真正拿到报纸的时候,他们发现,想在短时间内把报纸推销出去并没有那么容易。三个大男孩儿骑着山地车,兵分两路。最终,算是胜利完成卖报任务凑齐了经费,活动可以得以顺利进行。
亲爱的市民,如果你遇到了这三个小伙儿,请配合他们做个社会调查吧,给这些有担当的“90后”一些支持!(记者苏玉)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记者刘珂尹炎7月15日,市民郑女士拨打本报热线电话2210000反映,她所在的肖家园小区居民楼前的下水道堵塞无人管理,污物流到...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